正文 第36章 3 基於自組織條件的觀念創新和對策建議(3 / 3)

[21](美)安娜李·薩克森尼安(AnnaLee Saxenian):《矽穀和新竹的聯係:技術團體和產業升級》,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1999年第5期,第49~60頁。

[22](美)阿瑟·奧沙利文:《城市經濟學》,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彼得·杜拉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頁。

[24](美)理查德·H·戴艾:《混沌經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

[25]蔡寧,楊閂柱,吳結兵:《企業集群風險的研究:一個基於網絡的視角》,載於《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4期,第59~64頁。

[26]成思危:《複雜科學與管理》,載於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第1~6頁。

[27]成思危:《認真開展案例研究,促進管理科學及管理教育發展》,載於《中國科學基金》,2001年第4期,第193~198頁。

[28]成思危:《論中國風險投資的機製創新》,載於《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年第9期,第1~4頁。

[29]陳劍鋒,唐振鵬:《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載於《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年第8期,第22~27頁。

[30]陳振漢,厲以寧:《工業區位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1]杜振華:《印度政府在發展軟件產業中的主導地位》,載於《世界經濟》,2001年第3期,第52~55頁。

[32]戴國強,徐尤炳等:《論經濟係統的非線性:混沌與分形》,載於《經濟學動態》,1999年第8期,第50~53頁。

[33]戴汝為:《“再談開放的複雜巨係統”一文的影響》,載於《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01年第2期,第129~134頁。

[34]E。E。彼得斯:《資本市場的混沌與秩序》,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146頁。

[35]方衛華:《矽穀高科技發展的社會基礎:中介組織》,載於《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4期。

[36]符正平:《論企業集群的產生條件與形成機製》,載於《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0期,第20~26頁。

[37]黃程,符正平:《珠江三角洲地區企業集群的分類及其特征》,載於《管理評論》,2003年第6期,第59~61頁。

[38]昝廷全:《係統經濟學研究:經濟係統的基本特征》,載於《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11期,第10~15頁。

[39]昝廷全:《複雜係統的一般數學框架》,載於《應用數學與力學》,1993年第4期,第367~374頁。

[40]穀超豪:《非線性現象的個性和共性》,載於《科學》,1992年第3期,第10~12頁。

[41]H。哈肯:《信息與自組織》,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29頁。

[42]H。哈肯:《協同學的基本思想》,載於《科學》,1990年第1期,第3~5頁。

[43]H。哈肯:《協同學的典型例子》,載於《科學》,1990年第2期,第88~92頁。

[44]黃登仕等:《收入分布的非線性機理研究》,載於《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6年第1期,第31~35頁。

[45]何雲:《產業集群與產業的升級改造——以廣東東莞的數碼製造業為例》,載於《南開管理評論》,2002年第1期。

[46]何忠偉,符少輝:《論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製度創新》,載於《中國科技論壇》,2004年第1期,第46~50頁。

[47]何增科:《台灣經濟體製轉型中的政府職能研究》,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1994年第1期,第26~31頁。

[48](德)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頁,第38頁。

[49]胡德巧:《矽穀與築波成敗的體製分析》,載於《中國改革》,2000年第9期,第14~16頁。

[50]胡太山,解鴻年,林建元:《高科技區域創新環境構成與發展再思考》,載於《城市規劃彙刊》,2003年第3期,第74~80頁。

[51](比)I·普裏高津:《複雜性的起源》,載於《大自然探索》,1990年第4期,第1~8頁。

[52]賈根良,王曉蓉:《日本經濟體製的危機與變化趨勢》,載於《南開學報》,2000年第1期,第77~82頁。

[53]薑璐等:《係統科學新論》,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46~249頁。

[54]薑璐,時龍:《自組織管理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5]金吾倫,郭元林:《國外複雜性科學的研究進展》,載於《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第2~5頁。

[56]藍海林,蔣巒等:《中小企業集群戰略研究》,載於《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11期,第53~57頁。

[57]藍海林,賈建忠等:《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集聚群成因研究》,載於《經濟縱橫》,2002年第3期,第51~53頁。

[58]李新春:《企業家協調與企業集群——對珠江三角洲專業鎮企業集群化成長的分析》,載於《南開管理評論》,2002年第3期,第49~55頁。

[59]李興華,蘇啟林:《軟件出口的國際比較與我國軟件出口路徑選擇》,載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 年第 3 期,第9~12頁。

[60]李興華:《企業集群的產業特性比較》,載於《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第7期,第102~104頁。

[61]李興華:《科技企業集群的自組織機製與條件探討》,載於《中國科技論壇》,2003年第11期,第57~60頁。

[62]李興華:《軟件企業的發展路徑選擇:係統鎖定與超循環組織》,載於《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 年第 4 期,第 141~144頁。

[63]李家炯:《從非線性平衡態到混沌》,載於《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第5期。

[64]李正風、曾國屏:《創新研究的“係統範式”》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第5期,第29~34頁。

[65]李鍾文等:《矽穀優勢——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6]劉安國,楊開忠:《克魯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間自組織模型評析》,載於《地理科學》,2001年第4期。

[67]劉友金,郭新:《集群式創新形成與演化機理研究》,載於《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2期,第91~95頁。

[68]劉洪:《經濟混沌管理:理論、方法、應用》,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年版。

[69]劉文軍:《台灣是如何實現經濟體製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載於《亞太經濟》,1997年第2期,第30~32頁。

[70]劉興國:《混沌與混沌管理》,載於《企業經濟》,2003 年第10期,第113~114頁。

[71](美)劉易斯·布蘭斯科姆:《知識產業化——美日兩國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紐帶》,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472頁。

[72]林東:《矽穀成功在哪裏》,載於《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10月19日。

[73]林共市:《高科技產業與中國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載於《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年第8期,第49~51頁。

[74]呂政:《論另一隻無形的手——社會文化傳統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載於《經濟管理》,2001年第2期,第6~9頁。

[75]路甬祥:《科學技術的時代特征和發展展望》,載於《中外科技信息》,1998年第2期,第1~8頁。

[76]駱靜,聶鳴:《發展中國家集群比較分析及啟示》,載於《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3期,第20~24頁。

[77](英)羅素:《人類的知識——其範圍與限度》,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9~15頁。

[78]M。艾根:《超循環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

[79]馬良華:《矽穀銀行的成功對我國的啟示》,載於《浙江金融》,2003年第1期,第8~9頁。

[80](美)邁克爾· 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學》,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0年第2期,第21~31頁。

[8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4頁。

[82](美)邁克爾·波特:《競爭論》,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83]錢學敏:《論錢學森的大成智慧學》,載於《中國工程科學》,2002年第3期,第6~15頁。

[84]錢穎一,肖夢:《走出誤區——經濟學家論說矽穀模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頁。

[85]錢穎一:《矽穀的故事:關於矽穀的學術研究》,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0年第1期。

[86]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87]仇保興:《集群結構與我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載於《城市規劃》,2003年第6期,第5~10頁。

[88]仇保興:《中國城鎮化:機遇與挑戰》,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頁。

[89]榮泳霖,宋軍,馬二恩等:《美國矽穀考察——先進的創新機製》,載於《科技導報》,1999年第9期,第10~13頁。

[90]沈維濤:《印度軟件產業起飛的政策因素》,載於《科學學研究》,2001年第9期,第42~51頁。

[91]沈小峰:《混沌初開:自組織理論的哲學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278頁。

[92]師漢民:《他組織走向自組織——關於製造業哲理的沉思》,載於《中國機械工程》2000年第2期,第79~84頁。

[93]舒聞:《製定標準:從微處理器到迅弛》,載於《中國科技財富》,2003年第5期,第52~60頁。

[94]孫穎,王緝慈:《矽穀和128公路的對比看高技術產業創新力的保持》,載於《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6 年第 9 期,第 60~64頁。

[95]童昕,王緝慈:《矽穀-新竹-東莞:透視信息技術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載於《科技導報》,1999年第9期,第14~16頁。

[96]童昕,王緝慈:《東莞 PC相關製造業地方產業群的發展演變》,載於《地理學報》,2001年第6期,第722~728頁。

[97](美)托馬斯·A·斯圖爾特:《“軟”資產——從知識到智力資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56~67頁。

[98](美)W·布雷恩·阿瑟:《經濟學中的自增強機製》,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1995年第5期,第13~18頁。

[99](美)W·布雷恩·阿瑟:《經濟中的正反饋》,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1998年第6期,第17~22頁。

[100]王錚等:《理論經濟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1]王錚,張登亮:《走向縣域可持續發展》,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2]王建平:《軟件產業理論與實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376頁。

[103]王緝慈:《關於地方產業集群研究的幾點建議》,2003 年(http://www。clusterstudy。c om/jy。doc)。

[104]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05]王:《論專業鎮經濟的發展》,載於《廣東科技》,2000年第11期,第4~8頁。

[106]王旭等:《城市社會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107]王大洲,薑明輝,李廣和:《高技術產業創新的治理——美國矽穀的創新網絡及其啟示》,載於《決策借鑒》,2001 年第 8期,第59~62頁。

[108]王振,朱榮林:《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創新網絡剖析》,載於《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6期,第34~39頁。

[109]魏宏森等:《開創複雜性研究的新學科——係統科學縱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頁。

[110]魏宋華、趙雅泌:《企業群的概念,意義和理論解釋》,載於《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第58~62頁。

[111]吳良鏞:《麵對城市規劃“第三個春天”的冷靜思考》,載於《城市規劃》2002年第2期,第9~14頁。

[112]吳敬鏈:《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製度重於技術》,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

[113]吳彤:《自主、自在、無預定性:重讀波普爾》,載於《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0年第8期,第21~26頁。

[114]吳彤:《自組織方法論論綱》,載於《係統辯證學學報》,2001年第4期,第4~10頁。

[115]吳彤:《耗散結構理論的自組織方法論研究》,載於《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年第12期,第19~24頁。

[116]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7]吳彤:《論協同學理論方法——自組織動力學方法及其應用》,載於《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年第6 期,第 19~26頁。

[118]魏心鎮,王緝慈:《新的產業空間——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19]謝俊春:《人文環境優化與西部大開發》,載於《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第141~144頁。

[120]謝兵,毛小崗:《我國台灣新竹園區與我國大陸政府主導型管理模式比較》,載於《中國科技論壇》,2003年第9期,第115~118頁。

[121]徐冠華:《加強集成創新能力建設》,載於《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12期,第2~5頁。

[122]徐冠華:《當代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策》,載於《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5期,第1~12頁。

[123]徐冠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及民營科技企業麵臨的新局麵》,載於《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第1期,第6~8頁。

[124]徐向宏、顧新建等:《基於網絡製造的仿生自組織協同進化》,載於《係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2期,第42~48頁。

[125]徐勇謀:《九十年代美國工商企業的物流管理特征分析》,載於《商業經濟與管理》,1996年第1期。

[126]許國誌:《係統科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年9 月版。

[127](澳)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76~89頁。

[128]楊衛:《從京滬深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特點和演化看政府與製度創新》,載於《特區經濟》,2003年第10期,第21~23頁。

[129]楊建梅,馮廣森:《東莞台資 IT企業集群產業結構剖析》,載於《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8期。

[130]嚴廣樂,王浣塵:《邊界沉思》,載於《管理科學學報》,2000年第3期,第79~86頁。

[131](比)伊·普裏高津:《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2](比)伊利亞·普利高津:《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3]殷醒民:《上海信息技術產業全球定位的實證分析》,載於《上海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第40~51頁。

[134]於明德:《發展醫藥園區促進企業集群》,載於《中國經貿導刊》,2003年第1期,第18頁。

[135](美)約翰· H·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複雜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1頁。

[136]張景安:《關於我國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的戰略思考》,載於《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4期,第1~5頁。

[137]張本祥,孫博文:《社會科學非線性方法論》,哈爾濱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3頁。

[138]張本祥,孫博文等:《非線性的概念、性質及其哲學意義》,載於《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年第2期,第11~17頁。

[139]張永安,湛墾華:《非線性經濟學的特點與展望》,載於《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7期,第48~53頁。

[140]張慶普,李誌超:《企業隱性知識的特征與管理》,載於《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11期,第47~50頁。

[141]湛墾華、沈小峰等:《普利高津與耗散結構論》,西安陝西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174頁。

[142]趙璐:《印度班加羅爾 IT軟件簇群效應分析》,載於《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年第5期,第8~12頁。

[143]趙玉林:《高技術產業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年版。

[144]澤熙:《量子與混沌的管理塑造》,載於《科學時報》,2000年11月7日。

[145]曾國屏:《自組織的自然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第101頁。

[146]鄭宇,矽穀:《創新的競爭》,載於《人民日報》,2000 年5月11日(第七版)。

[147]鄭亞莉:《產業簇群成長的知識分析》,載於《財經科學》,2002年第6期,第65~68頁。

[148]鍾堅:《世界矽穀模式的製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149]鍾學富:《物理社會學—社會現象演繹理論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0]周寄中:《科學技術創新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年12月版。

[151]周牧之:《高密度城市社會來臨》,載於《羊城晚報》,2004年10月7日(B2 版)。

[152]周文:《產業空間集聚機製理論的發展》,載於《經濟科學》,1999年第6期,第96~101頁。

[153]朱桂龍,楊飛虹:《科技中介服務及其發展特征探討》,載於《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第2期,第98~100頁。

[154]朱英明:《論產業集群的創新優勢》,載於《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7期,第107~112頁。

[155]周澤紅:《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的製度分析及啟示》,載於《改革與戰略》,2002年第11期,第54~57頁。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在本書及博士論文的研究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師長、同窗、同事與親朋的指導、勉勵和幫助。在此,首先要感謝導師成思危教授和藍海林教授,導師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誨人不倦的精神給予我學業上的悉心指導。在學習和博士論文的選題、思路確定、結構設計和定稿的整個過程中,都傾注了導師的大量心血和精力;藍海林教授還直接指導了本書的修改工作。我的心底,懷著對導師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衷心感謝楊建梅教授、龍誌和教授、張啟人教授、張振剛教授、陳建國副教授從始至終對我的論文研究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開拓了我的思路和視野,並時時給予我極大的精神鼓勵。

誠摯感謝劉煥彬教授、陳鐵群教授、李元元教授、李衛寧副教授、劉善仕副教授、陳文玲、李鐵瑛等老師在學業上給予的許多支持和幫助,使我順利而愉悅地度過了三年的求學生涯。

感謝師兄弟(妹)宋鐵波、李紅凱、黃女曼麗、張平、李映照、王曉輝、羅育中等,他們不懈進取的精神讓我受益良多,並給了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的機會。

感謝薛亦元、黃丹、鄭海濤、薛捷、應麗梅等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輕人,他們為我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素材,承擔了文字校對等繁複的工作。

感謝家人的默默支持和無私關愛,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能夠安心地學習和從事寫作。

限於本人水平和能力,本書錯漏之處難免,歡迎批評指正。

李興華

2004年·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