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2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及其集群的發展和演化(1 / 2)

9.2.1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始於1986 年國家科委提出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著名的“863”計劃。1988 年8 月原國家科委又提出了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及其應用擴散,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群的“火炬計劃”。

火炬計劃的宗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發揮我國科技力量的優勢和潛力,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火炬計劃明確把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1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

2003年國家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 17 307 億元,工業增加值4 27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國家高新區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國的50%以上,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目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三個地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也是大陸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數量最多,活力最強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隨著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加快,眾多的國際跨國公司紛紛落戶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吸引大批關聯產業的遷移落戶,形成新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

(1)長江三角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迅猛。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和江蘇兩省14 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2003 年,長江三角洲吸引外資的勢頭已超過珠江三角洲;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進入長江三角洲,特別是蘇州已成為國際資本的聚集地,集中了88家500強企業。上海具有雄厚的科技實力,成為跨國公司總部和R&;;amp;D機構最集中的地區,跨國公司在上海建立的具有地區總部性質的投資性公司超過100 家,地區總部 40 多家,R&;;amp;D機構 90 多家,居全國之首。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大型企業和高技術含量產業為中心,通過技術和資本集約型產業全方位生產多種產品。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長江三角洲已形成國際級的芯片製造業基地的格局:上海確立了以大尺寸、高工藝芯片為主的高端產品研發製造基地,蘇州樹立了封裝與測試的中心地位,杭州灣形成中低端芯片與元器件的製造優勢。

(2)環渤海經濟圈加快崛起。環渤海經濟圈主要是指三省兩市的範圍,即北京、天津、遼寧、山東和河北。在環渤海地區5 800公裏的海岸線上,有20個城市遙相呼應,聚集了數千家企業,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重要港口在內的60 多個大小港口在這條線上星羅棋布。環渤海經濟圈內,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是全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基地。2002年中關村技工貿收入2 151億元,增加值455.7億元,區內高新技術企業9 000多家,從業人員36萬人。僅2002年一年就有 374家外資企業進入,500 強跨國公司中已有近100家入駐中關村。

(3)珠江三角洲發展空間逐步拓寬。由於廣東高新技術產業94%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所以珠江三角洲區域化的新形勢、新格局對廣東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然產生直接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廣東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加工業、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逐步轉向智力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十五”大以來,廣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長30%以上,大大高於同期工業增長速度。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及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廣東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 6 441.09 億元,比上年增長37%,占工業總產值的24.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國的30%,產值和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均居全國各省市首位。2003 年廣東電子信息領域的主要產品產值繼續實現快速增長,如移動電話增長66.0%,計算機增長 52.5%,激光視盤機增長 28.0%,彩色電視機增長45.2%,集成電路增長34.4%。

廣東高技術產業主要分布於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這兩大信息技術行業,2003年,這兩大行業的總產值占廣東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 53.7%和 40.7%,合計占94.4%;其次是醫藥製造占3.7%,這三大行業共計占98.1%,其餘的信息化學品製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公共軟件服務業等行業規模仍小,所占比重共計隻有1.9%。2003年,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 481.7 億美元,同比增長 55.5%,占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31.4%;占全國的 43.5%,繼續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走國際化道路,已在境外設立企業600多家,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高度融入全球分工體係的世界級製造基地,成為亞洲地區電子信息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