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1 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趨勢與特征(1 / 2)

9.1.1 高新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從美國、西歐、日本興起的以高技術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發展迅猛,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帶來新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高新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人類的認識論與世界觀,人類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人類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都會受到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催生了新的經濟社會形態,改變了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漸成為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人類正進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高新技術創造了新興的產業群,促使經濟增長期延長,衰退期縮短,波動幅度減緩。例如,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推動力。自1995年以來,信息技術產業以年均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30%,促使美國從工業經濟向新型的信息經濟轉變,從後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

第二,高新技術不斷向傳統產業領域滲透,使傳統產業脫胎換骨。高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及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使人們逐步認識到“沒有夕陽的產業,隻有落伍的技術”。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汽車工業。世界貿易組織(WTO)首任總幹事魯傑羅(Renato Ruggiero)說,現在的汽車工業已經不像是傳統製造業,更像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工業,電子係統現在可以占到一輛高級車總成本的70%,普通轎車的1/3,這樣的汽車可以稱為“高技術產品”。在美國,由於運用信息技術開發汽車新產品,使開發新車周期縮短至1.5年到2年,比日本汽車製造廠商所需時間還要短,這使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重新奪回了全球汽車工業的霸主位置。

第三,高新技術是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問題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例如,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2%;用占世界不到10%的可耕地資源,養活了占世界的 22%人口,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轉基因育種等現代農業技術。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稻”已經把“千斤稻,萬斤薯”的夢想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水稻畝產 2 000~3 000斤都有可能實現,每年可多養活幾億人。

第四,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了傳統的就業結構和社會結構。一是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大大高於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人數,二是腦力勞動者人數高於體力勞動者人數。美國的白領階層占勞動力的59%,藍領階層僅占29%。三是由於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速度加快,勞動者需要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否則就有失業的危險,教育與培訓有走向終身化的趨勢。

第五,高新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例如,1993年,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和實施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推動了互聯網的大發展,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的方式,產生比工業革命更深刻的影響。

另外,高新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從改造自然轉而開始改造人類本身,也逐步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社會文化道德觀念。例如,生物技術的發展對於傳統的生命、家庭、倫理道德等觀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1997 年克隆羊“多莉”誕生後,科學家又成功的克隆了猴子、豬和牛等動物。單從技術上來講,克隆人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人工器官培養和移植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