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1 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趨勢與特征(2 / 2)

9.1.2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第一,科技創新速度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縮短。例如,從電的原理發明到商業化應用經曆了282年,從電磁波通信的原理發明到應用經曆了26年,從集成電路的原理發明到應用經曆了7 年,從激光的原理發明到應用隻有1年多。

第二,多學科交叉融合,科學與技術界限趨向模糊。當代科學技術的學科分支急速擴展到 6 000 多門(徐冠華,2002),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高技術和人文科學的相互融合成為趨勢。在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現象日益普遍化,眾多的研究熱點往往是跨領域的,一些領域之間已經難以進行獨立、明確的劃分了。例如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融合形成了生物信息學、DNA計算機等新領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博士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了生物學與物理學的交叉研究,已經在斯坦福大學創立了 Bio-X研究機構,並於2 00 2年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 Bio-X 中心名譽主任,致力於打破學科間的門戶壁壘,實現學科文化間的融合。

第三,各國政府把高新技術產業放在戰略地位,製定發展規劃,加大投入力度。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表的《利國的技術》報告中提出:“我們把握技術領導地位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的富強、安全和全球影響力,並因此決定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目前美國的研究開發經費總額遠遠高於日本,並已超過日本、德國、英國三國之和。今天日本擁有3.5倍於美國的摩托車企業,4 倍於美國的鋼鐵企業和3 倍於美國的汽車企業,但是美國則擁有14 倍於日本的芯片公司,4倍於日本的軟件公司。歐盟也確立了“到 2010 年把歐洲建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能力和最有活力的知識經濟”的戰略目標。

第四,跨國公司直接推動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國際轉移。以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正在向縱深發展,轉移方向主要是流向亞洲,尤其是中國。轉移的內容已從一般加工業過渡到先進製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環節呈現出製造、研發、服務等環節聯動轉移的態勢。國際產業、技術轉移從“雁陣模式”的梯度轉移逐步過渡到“網絡模式”,跨國公司和被轉移地區形成相互銜接的產業鏈和技術鏈跨國公司在全球各地設立不同的 R&;;amp;D機構,建立戰略聯盟進行合作,以爭奪信息、人才。

第五,研究開發呈現全球化趨勢。1990 年啟動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合作完成。2003年,為抗擊 SARS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組成9個國家13 個世界頂級實驗室組成的“全球實驗室協作網”,研究人員可以實時共享臨床病例和組織樣本,觀察對方的電鏡圖像,交換和評估研究成果。技術創新的全球協作有利於降低風險和加快可研究開發速度。比如,艾滋病從發現到分離出病毒曆時 3年,而 SARS病毒的確認到基因測序到推出試劑盒,僅僅用了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