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4 誘發性條件案例分析(3 / 3)

8.4.2 外漲落因素

(1)市場需求。矽穀是自由市場的產物。應該說,美國聯邦政府和加利福尼亞州政府從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要建立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園區和成為高技術領域的主導力量,也沒有設立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製定專門的政策。矽穀完全是由市場這個“無形之手”孕育的產物。結合市場需求發展高技術產業是矽穀企業成功的重要動力。矽穀發展的每個階段都與當時的市場需求緊密結合並互為因果。

與矽穀相比,128公路地區的發展則更依賴政府。矽穀地區和 128公路地區,都是利用戰後軍事開支起步的。但波士頓地區與舊金山灣地區在參與戰爭努力的程度、從中受益的大小卻有著很大的差別。軍事工業、軍事訂貨和軍品市場對波士頓地區高技術工業的重要性以及該地區對其依賴程度,都遠遠高於舊金山灣地區。20世紀50年代,馬薩諸塞州企業獲得了60多億美元的國防部主要合同,而在60年代,每年超過10億美元。1962年,聯邦政府的采購足足占了該地區企業銷售總額的一半。同時,麻省理工學院的領導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和政府機構建立聯係。相反,斯坦福大學的領導者由於缺乏與政府的聯係,或者說不容易接近華盛頓方麵,便積極地推動新科技企業的形成,積極地與地方工業討論合作。這一對比——麻省理工學院以政府和大型成熟公司為導向,斯坦福大學在小公司中推動合作關係——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兩個地區所形成的產業體係。另外,波士頓128公路地區的形成和發展自始至終主要依靠聯邦政府的基金和國防市場。而恰恰相反,矽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依靠風險資本的支持,從未過分地依賴於國防市場。從60年代到70年代,矽穀成功地實現了向商業產品的平穩過渡。

美國及世界經濟的發展,為矽穀的半導體、計算機乃至如今的網絡產品企業集群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本地經濟發展的快慢,經濟繁榮或蕭條,結構性調整等狀況必然引起集群內部各種漲落的響應,促使集群的結構性調整。

(2)技術發展。研究開發全球化態勢使得新知識、新技術更頻繁地從集群所在地之外的地方湧現。像矽穀高科技企業集群這樣的開放性產業,其集群發展必然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技術環境之下。世界技術的發展引起生產力的一次次飛躍,也為矽穀企業帶來無限商機。矽穀是微型芯片的故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斯坦福研究園崛起成為世界著名的高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並且慢慢向南延伸,逐步形成了美國乃至世界最成功的高科技產業集群——矽穀,很多在世界上具有領先水平的高技術產品來自這裏。值得稱道的是,三次技術革命,20世紀 70年代的半導體(Intel)、80 年代的 PC(Apple)、90 年 代的 Internet(3COM、Netscape)都發生在矽穀。英特爾公司所生產的集成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以每 18 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完美地證明了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摩爾所提出的摩爾定律。最近,英特爾新建成一條使用65納米生產工藝的全功能 SRAM內存芯片生產線。這個成就使英特爾65納米技術進入快速發展的道路,將英特爾已經有15 年記錄的每兩年升級到下一代新工藝的曆史繼續延續下去。這些技術進步,導致了企業集群內相關參量的漲落,例如知識與技術水平、生產成本、分工水平等因素。

漲落對於係統新結構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觸發作用,本節對影響矽穀主要的集群漲落內容和環境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並與其他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做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