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1 漲落涵義及其作用機製(2 / 2)

根據漲落產生的動力機製差異,可分為外源性漲落和內源性漲落。外源性漲落是由於外界環境影響導致的係統漲落。內源性漲落是由於係統內部各單元、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的漲落。當然,有時,要區分外源性漲落和內源性漲落是困難的,正如哈肯(1995)所言,“有時不能在外部原因(或推動)與內部原因之間畫出一條明確的界線。”

漲落對於係統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哈肯(1995)指出,“在政治或經濟決策中,常常隻是一個小小的漲落,比如一個意外,就將最終決定事件的主要發展方向。這種選擇一旦做出,另一種選擇就被排除,而且決定是無法逆轉的。小小的漲落常常決定所作選擇的性質”。同樣,集群自組織有賴於漲落的觸發作用。但並不是有漲落就可以產生耗散結構。在近平衡線性區與遠離平衡非線性區兩種情形下,漲落的作用是不同的。普利高津(1998)指出:“近平衡漲落是無關緊要的,但在遠離平衡態,漲落卻起著核心作用。”在平衡態和近平衡態,集群各要素、各主體之間的關聯度小,協同作用弱,各種漲落產生後沒有得到關聯響應,成為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因而很快消失。漲落總體趨勢是向宏觀狀態平均值接近和回歸,而且從兩個相反方向偏離平均值的漲落幾率一般相同,因而漲落的平均值為零。宏觀上看,在漲落發生後,集群又返回近平衡的穩定平衡態。對集群自組織而言,這種漲落隻是量變階段。

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由於非線性和正反饋機製,漲落的角色和作用發生重大改變。漲落在此時並不是平均值的校正值,而是改變了這些均值,甚至可能達到和平均值同樣的數量級,於是長程關聯出現了,局域的事件在整個係統中得到響應(伊·普裏戈金,1987)。此時,係統隨距平衡態距離增加而出現逐分岔,漲落通過“選擇”一個係統在遠離平衡態非線性區時可得到的分岔而推動集群結構和功能的升級。(其中 λ表示係統離開平衡態的距離,λ=0 對應於平衡態;X是參量 λ的函數),在各分叉點,微漲落放大為巨漲落,導致“係統各部分與係統及環境之間的內稟差別”(伊利亞·普利高津,1998),成為主導係統進化的決定性因素,並以隨機的方式在分岔之間選擇而將係統引入其中一種可能路徑,產生新的結構與功能。

微漲落放大為巨漲落的內在動力,主要是集群非線性作用機製。前兩章的討論表明,集群的內部差異性增強推動了係統向平衡態偏離,集群的非線性作用和超循環組織的相互催化作用逐步加強。超循環組織將各種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某一層次某一要素的偏離將通過超循環組織網絡對其他層次、其他要素產生連鎖和關聯影響,並通過正反饋和協同機製得以放大。當巨漲落超過一定臨界閾值時,導致原有超循環組織解構,為集群各子係統,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創造條件,進而形成新的結構,產生新的功能。以此類推,在條件適合時,漲落將會推動集群的躍遷式結構升級和功能迭代趨優,即形成演化關係。

當然隻有適應係統動力學性質的那種漲落,才能獲得絕大多數的組元的響應而迅速增長,最終將集群係統推進到新的有序結構。滿足動力學性質的漲落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相幹性,其他各種漲落之間不具相幹性,於是隨機生滅(李家炯,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