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2 超循環:集群非線性作用的結合途徑和表現形式(2 / 3)

總體上,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中的超循環組織是多樣化的,多層次的、豐富的,有不同的結合途徑和表現形式。本書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特性和上述有關理論成果,從四個視角來研究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非線性作用,刻畫出集群超循環結構的結合途徑和表現形式:

第一,從創新視角,研究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基於創新網絡而形成的超循環組織;第二,從經濟視角,研究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基於分工和交易而形成的超循環組織;第三,從資源視角,研究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基於資源共享而形成的超循環組織;第四,從社會視角,研究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基於人際關係和社會資本而形成的超循環組織。

7.2.1 基於創新網絡的超循環組織

在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條件中,本書討論了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產業鏈和創新鏈模式,這還是一種邏輯分析意義的結構。在實際的創新活動中,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產品更新速度快,顧客小批量、多樣化的需求特點,創新的模式從線性、程序化向非線性、複合化轉化,不同的創新機構要實現創新目標,還有賴於彼此各個創新平台、各種創新要素的功能互補和耦合。

地理集聚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學、研究院所和科技中介機構等主體通過長期的交流和交往,可能逐步建立協同創新的網絡結構,進而促進產學研的互動,技術創新與製度創新的互動,技術、信息、資金和人才等要素的互動,創新係統與創新環境的互動,結合形成立體的超循環組織。而集聚在一起的企業和相關機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分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為這種超循環組織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超循環組織的產生又強化了企業群遠離平衡的趨勢。通過在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麵的功能耦合而結合成超循環網絡,企業、大學、研究院所和中介機構產生非線性作用,推動技術創新呈現空間聚集的自增強趨勢,進而顯現出明顯的外部經濟性,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空間成本和生產成本,提高創新和技術擴散能力。

7.2.2 基於分工交易的超循環組織

高新技術企業往往隻是從事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的分工活動,不可能孤立於其他企業而存在,需要與其他企業進行互補性的交易,相互支持,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同時,集聚在某個地區的企業由於內部的激烈競爭,促使企業之間向專業化、差異化發展(遠離平衡),許多同行業企業從直接的對手逐漸轉變為相互銜接的上中下遊合作夥伴,為集群各個要素的關聯互動創造了條件。在經濟學上,交易費用和專業化之間存在兩難衝突,即專業化分工越高,生產效率越高,但是,交易費用也就越高。從超循環論角度看,這可以說是同時存在的影響企業之間產生超循環組織的兩種作用相反的力量,一種類似於催化酶的促進功能,另一種類似於降解酶的破壞功能,不利於超循環組織的形成。但是,企業集群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降低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理論在解釋集群經濟學原理時認為,集群由於企業空間集聚,有利於交易費用的降低(魏宋華,趙雅泌,2002;藍海林,賈建忠等,2002)。高新技術企業可以通過地理接近和頻繁相互交往,增加交易頻率,降低區位成本,增加信任與合作,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和搜尋信息的成本。現有集群研究證實區域集聚的企業更易於通過降低交易成本而增進分工,而分工細化則意味著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產生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環組織,構建了集群的內部網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