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產品結構的多樣化。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日益有賴於對顧客需求個性化和小批量快速生產的適應。對於單個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提供專一的產品和技術,將產品和技術定位於某個具體的細分市場,為特定的地區和特定顧客提供服務是可行的競爭戰略。但是,對於整個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來講,則應提供多樣化的技術與產品,避免單一狹窄的市場,即要求其市場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市場和顧客研究開發不同的技術和產品可以獲得不同的需求、創新和銷售等方麵的信息。技術與產品多樣性引起集群信息來源和內容多樣性,再引起集群內部信息分布的非均勻化。至於技術和產品的多樣化,可從技術層次、應用領域及市場覆蓋範圍等方麵進一步加以體現。
資金結構多樣化。高技術產業既是技術密集又是資金密集的產業,資金是科技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多源頭、多渠道來籌集資金。不同種類的投資機構的集中提高了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資金結構的多樣化。
除此之外,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是各種複雜的要素和組分形成的有機整體,集群內部的競爭戰略、所有製結構、投資規模、品牌形象、文化觀念及其他各種資源和能力都可能作為集群係統變量而描繪出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差異化、多樣化。
對於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中的多樣性如何進行衡量呢?就原理而言,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自組織演化與生物遺傳進化行為是同樣的,即從本質上來講是係統向著高度複雜性和組織性進化(Brooks D。R,wilen E。O,1986)的過程。其中,遠離平衡意味著子係統的差異和係統的多樣性,同時意味著係統熵(統計熵)的減少(平衡態熵最大)。從信息論角度看,統計熵是標誌結構複雜性的量度,信息表征組織化程度。申農(Shannon)在《信息論》中提出“熵是一個係統丟失‘信息’的量度”。維納(Wiener)在《控製論》中稱信息為“負熵”。故此,係統信息含量變得越大時,負熵輸入越大,係統的熵越小,反映係統有序度越高。企業的多樣化實際上增加了係統的信息量。Shannon—Wiener指數正是借用信息論的方法來測量個體的異質性,即群體的多樣性。Shannon—Wiener指數為:
其中,H為個體的信息含量(統計熵),單位是比特,H越大表示多樣性越大。S為種類數量。Pi 為個體屬於第 i個種類的個體比;如果群內個體總數為 N,第 i種個體的數量為n,則 Pi=ni/N。
以高新技術企業人才層次多樣性為例,按專業技術職稱將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中的人才分為三種類型(S=3):初級(如助理工程師)、中級(如工程師)、高級(如高級工程師)。假設各由1000 名科技人才組成的兩個高新技術企業集群 A、B(或者是一個集群的不同發展時期)的各類人才數分布。
從表中數據直接判斷,集群 B中人才結構的差異化和多樣性應該比集群 A中的人才結構差異化和多樣性顯得更明顯。
N=1 000,Pi 為括號內所注數字,按(2)式計算,則集群 A、B的人才多樣性指數分別為:
HA=-[0.8(log2 0.8)+0.2(log2 0.2)+0]=0.7219
HB=-[0.5(log20.5)+0.3(log20.3)+0.2(log20.2)]=1.4855
可得 HB&;;gt;HA,故此,單從人才層次的多樣化來考察,集群 B的多樣性和個體差異性大於集群 A的多樣性和個體差異,B較 A進一步偏離平衡態。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差異、專業化和多樣性都是建立在高新技術產業內在聯係基礎上的,不是完全不相關的差異和分化。就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技術體係而言,隻考慮專有性是不夠的,技術分化之後還必須要有相關性,否則不利於企業之間的聚集和協作。從集群內技術係統專有性和相關性兩個維度出發,可以建立分析矩陣。
第Ⅰ象限表示集群中的技術領域和門類眾多,而且技術工具零散及一般化,技術協同能力弱。第Ⅳ象限表示集群擁有許多專有的核心技術,而且技術之間的互補性和關聯性強,有利於集聚成為高一層次的技術係統。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企業的技術專有性可從其擁有的專利、專業數據庫、技術秘密和專長等方麵考察。而技術相關性包括功能、市場、設備等方麵的關聯。如果各個企業的技術條件與能力沿著前述的技術層麵和開發流程而分化,則其內在的相關性一般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