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集群專業化分工程度
矽穀的工業體係具有以小企業為主的高度專業化的特點,集群內部分化和發育程度高。矽穀的大部分創業公司是從車庫白手起家的,創造發明是它們最大的資本。取得成功後的小企業也無意於效仿東部大企業的垂直一體化模式,而是致力於產品的專門化,以“彈性專精”而不是以大而全取勝。20 世紀 70 年代末,矽穀 3 000 家電子產品公司中70%規模在10人以下,85%在 100人以下。目前,在矽穀,人員不超過50人的公司占科技公司的80%,約4 800家左右。專業化小企業通過靈活開放的合作關係實現外部資源內部化,比垂直一體化大公司中的生產部門擁有更多的選擇合作者的權利,因而更主動靈活和富有效率,更能集中精力推陳出新。矽穀的單個公司看起來功能“殘缺”,但是從整個集群係統看,企業的技術互補,部件相容,形成多元的公司和工作族群,形成更為多樣化和複雜的經濟組合。薩克森寧(1999)指出:“他們所創建的企業組織鬆散,類似於工程師組成的合作組。雖然並非事先就抱有這樣的目的,矽穀的工程師與企業家們建立了一種更為靈活的行業係統。該係統不是圍繞單個企業,而是圍繞這一地區及其專業網絡建立的。”
128公路的大公司形成一種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生產配件、自己編製軟件,自己裝配、自己銷售和提供服務的自給自足運作的體係。各企業之間的分化和差異難以顯現出來。由於128公路周圍的公司是大而全,自成體係,配件相互不通用。從單個企業來說,內部有高度的專業化分工,但就眾多企業組成的企業集群而言,則缺少更高層次的專業化分工,企業子係統的高度組織化、有序化成為集群係統的整體有序性的障礙。對於高新技術產業來說,技術變革快,產品生命周期短,市場不確定性高,淘汰快,風險大,大而全的孤立體係難以適應需要。
築波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不講究高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研究機構、大學與工業界聯係不強,各企業和機構各自為戰,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低或者沒有。築波科學城被政府包辦,個人意誌隻能體現在政府的計劃中,個人缺乏獨立性,依賴政府資金的資助,不注重科研與產業部門的結合,很少考慮讓科技產品向商業轉化,缺乏競爭和協作意識,推動係統遠離平衡態的競爭、協作與正反饋機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台灣新竹科學園在 IC、電腦及周邊設備、通訊產業、光電產業等方麵也具有很強的專業分工。在IC設計方麵,園區IC設計公司共計75家,產品包括電腦及周邊 IC、通訊 IC與消費性 IC三大領域,至 2002年底止,園區 IC設計產業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620 億元,其中營業額超過10億元的共有17家。台灣新竹的 IC產業的製造具有專業化的內部分工,電路設計、集成電路製程設備開發、晶圓材料、光罩業、導線架業、化學材料業、測試業等具有專業公司。
在電腦與周邊設備產業方麵,截至2002 年底,園區電腦與周邊設備企業共計50家,營業額新台幣 1 245億元。在通訊產業方麵,園區通訊廠商截至2002年底共計60家,營業額新台幣565億元,產品技術發展重點為網際網路應用產品、無線區域網路(WLAN)、寬頻傳輸設備(ADSL等)、無線通訊及語音/視訊設備等。在光電產業方麵,至2002年底核準入區之光電產業共計56家,整體營業額為新台幣 600億元,其中以平麵顯示器廠商營收最多,營業額達新台幣259億元;其次為光電材料元件係統廠商,營業額為新台幣163億元;產製光學資訊產品廠商,2002年營業收入為新台幣99億元。在精密機械產業方麵,新竹科學園區15家精密機械廠商2002年總營業額為54億元。
天河科技園企業的主要技術領域在電子信息產業,其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64%,而軟件產品又構成電子信息產品產值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軟件產品產值占電子信息產品產值的41%,軟件產品的重要地位越來越明顯,軟件企業集群的現象也日益凸顯。2001年 7 月天河軟件園被列入10大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軟件產業集群的特征更趨明顯,累計軟件企業數從1999年的318家增至2002年的 910 家,占園區累計企業總數比例由31.64%提高到 82.42%,其中國家火炬軟件產業基地骨幹企業11家,廣東省重點軟件企業 30 家,占全省重點軟件企業的57%,集中了廣州市約80%的軟件企業。但整體上看,創新鏈不完善,專業化程度較低。2002年,廣東省科技廳對省內生產高技術產品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做了調查,其中廣州市 805 家企業(天河地區占了大部分)。將這些企業劃分為16個行業,如下表:
按照上一章的專業化指數(1)式計算得到 I=0.38,可見,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仍然比較低。通過調研也發現,廣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還沒有形成主導地位和有特色的產業群體,企業之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分工弱,內部分化和發育不夠,沒有真正形成產業集群經濟聚集效應。從自組織理論角度看,則是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還處於近平衡態,遠離平衡態的機製尚未形成。
6.3.2 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差異化表現
集群遠離平衡態的標誌是集群內部要素和子係統的差異化、非勻質化及多樣性的增強。這些差異是要素之間、子係統之間相互作用,產生自主協同和整體優化的前提。矽穀企業集群內的差異化、非勻質性和多樣化可以在技術、人力資源、企業差異等方麵表現出來。
(1)企業技術差異。矽穀內部各個企業之間的技術條件與能力各有所長,而技術領先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和豐厚的利潤,仙童半導體公司發明集成電路,蘋果公司發明個人電腦等,都為該公司取得了巨大的回報,從而刺激各企業都不惜投入巨大的資源不斷創新。根據矽穀2003年第三季度的 R&;;amp;D報告(Silicon Valley R&;;amp;D Report,Third Quarter 2003)和OECD的數據,2002 年美國矽穀的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2 000億美元,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麵,R&;;amp;D投入總量為 34 億美元(占GDP比重1.7%)、軟件投入總量為 18 億美元(占 GDP比重 0.9%)、信息產業高等教育投入總量為 24億美元(占 GDP比重1.2%)。因此,矽穀電子信息知識總投入為76億美元(占GDP比重3.8%),國際範圍內名列前茅。然而各個企業之間的技術條件與能力不是單一的、雷同的,集群企業在不同的技術層麵和開發流程形成異質,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條件與能力的專有性。企業間技術的差異使集群內形成技術上的落差,不同技術層麵的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信息和知識的不停流動,促進各自的協同發展,使集群的技術係統呈現多樣化,出現功能分化,推動集群遠離平衡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