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競爭中,要想致贏,不在管理上下功夫不行,如何管理能使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呢?
在製度管理上顯神通,使公司井然有序而不亂成一團麻;在戰略管理上要看全局,要有遠見的目光;在生產管理上要抓效益,追求量的魅力;在質量管理上要抓產品的白璧無瑕;在企業文化管理上要團結協力,致使“家和萬事興”。
事典:“吉列”神刀速贏
吉列在巴爾的摩瓶蓋公司做推銷員時,一個家夥跟他說,如能發明一種“用完即扔”的產品,顧客反複購買,肯定能發財。
1895年盛夏的一個早晨,吉列在一家旅館的客房裏剃胡須。天氣太熱,又急於出去找客戶,勉勉強強地刮好胡須,下巴上已變得血糊糊的,慘不忍睹。他惡狠狠地扔掉剃刀,怨恨道:這哪是在剃胡子,是割肉呢。
一番怨恨,倒也提醒了他:我為什麼不能開發一種新的剃刀呢?
有了這個念頭,吉列開始了艱難的設計、研製工作。時值炎熱酷暑,吉利整天關在熱似蒸籠的工作間裏,廢寢忘食。一天,太太強迫他出去到樹陰下風涼。吉列看到不遠處的田園裏,一位農夫趕著牛,帶著一張耙子,把地耙得又細又平。完全進入研究狀態的吉列,刹那間,悶熱的心胸豁然開朗起來:我何不把安全剃須刀設計成那耙子一樣呢——“T”型的架子把刀片夾在中間,架子兩邊的夾片和中間的刀片幾乎在一個平麵上,這樣,即使粗心、毛躁的人,也不會刮破臉皮。而且,中間的刀片可以拆卸、更換,用完即扔。
太好了!
吉列激動得跳了起來,立即跑回家裏的工作間。用木頭、竹片細心地雕出模型。然後,他找到瓶塞廠的他的一位老相識——機械師威廉·尼克森,請他幫助做出了幾件樣品。
吉列拿著樣品,尋找投資者。
投資者對吉列拿來的“玩藝”不感興趣,看不出它有什麼市場前景。但是,憑借多年推銷員練就的才華,經過一番奔波,吉列還是找到了幾個很小的投資者。資金不足,他又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一麵變賣首飾,一麵又回娘家借來資金。
1901年,48歲的吉列終於開發出“用完即扔”的產品,並成立了“吉列安全剃胡刀公司”。
吉列非常重視廣告的宣傳作用:
“新刀片瞬間就可裝上。刮時不但不會傷到皮膚,而且舒適無比。想想自己刮胡子是何等的清潔、舒適與安全,而且又能擺脫上理發店的麻煩。想想你節省的時間——以及節省的錢。”
吉列瞪眼睛了,吹沒吹胡子沒人看到。反正年底一共售出51個安全刀架和168片刀片,每副5美元(相當1982年的50美元)。
1904年,吉列公司取得專利權。刀架的銷售量達到9萬把,而刀片則達到了1240萬片。有了資金,吉列展開了更大的廣告攻勢。他還把自己的頭像作為吉列保險剃刀的“徽標”,讓自己的形象——吉列——成為男人最為麵熟的形象之一。
為了擴大自己形象的社會影響,1907年,吉列在經營剛剛興旺發達不久,雇請了一位專家梅爾文·L·塞弗裏為其撰寫了《吉列的社會實踐》的專著;然後,在別人的幫助下,又撰寫了經營總結與抒發誌向內容的《世界公司》。
果然,吉列名聲大振。
時間到了1909年,吉列公司售出的刮胡刀有200萬把,銷售數千萬美元。
吉列在公司賺得的滾滾利潤後,開始變得狂妄和自負。
他把公司的成功歸功於廣告。
1912年,吉列在寫給董事會同僚們的一份備忘錄中說:“我們企業的成功完全要靠廣告。”幾年之後,他說:“我們一定要做侵略者。我們必須不斷攻擊,憑借武力把競爭者逼退,我們的武器就是廣告經費。我這種人屬於推廣(Promoter),因為創造了偉大的非競爭性公司體……”
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美國向德國宣戰,並派兵進入歐洲戰場。吉列抓住機遇:以成本價格向軍需品采購部門供應吉列安全剃刀。於是,美國國防部便向每個士兵發一把吉利安全剃刀,並先後發給幾十枚吉列刀片,要求他們整肅自己的儀容,在歐洲大陸留下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