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學家去買酸奶。在大街上,他遇到一個賣酸奶的姑娘。他聽她說話不合語法,就堵著耳朵走開了。當他往前走時,聽到另一個姑娘在叫賣酸奶,她的話發音也不對,於是語法學家走到姑娘旁邊說:“看來你是個野姑娘,每一個詞和每一個字就像神一樣聖潔,發音不對就糟蹋了它們,這是褻瀆聖物。”語法學家是不能容忍把短元音發成長元音,把非送氣音發成送氣音,把一個字母的音發成另一個字母的音的,“這會造成誤解。你要認真學習發音,要發正確。”
姑娘聽了這番教訓和責備很不高興,她回敬說:“你是哪兒來的?你好像是一個野人,你有什麼資格讓我好好學習說話。你應首先管好自己的舌頭。如果你想買酸奶的話,就買,不然,就閉上你的嘴,滾開吧!你為什麼在這兒浪費時間?”聽了這頓數落,語法學家火了,說:“如果我從像你這樣說話不符合語法的人手裏買酸奶,我也會因而招致罪惡。”他說完就走了,因而沒有買成酸奶。
占星家來到附近的森林中尋找樹葉,準備燒飯用。他爬到一棵大樹上去揪樹葉。他正要揪的時候,聽到變色龍咕嚕咕嚕地叫起來。占星家自言自語說:“這個叫聲很不吉利,今天我不應揪樹葉,最好還是下去吧。”當他試圖下來時,地上有隻蜥蜴叫了起來。他想,這個聲音是個吉兆。當他左思右想該怎麼辦時,天已經快黑了,他隻好回到住處,而沒有采回樹葉。
物理學家去到市場上買菜。他看到那裏有各種各樣的菜。但是他想,茄子吃了使人發熱,葫蘆吃了使人發冷,根莖菜常引起痛風症……他發現每種菜都有缺點,他回到住處,什麼菜也沒有買。
當四個學者出去采購時,音樂家開始做飯了。他把開水倒在鍋裏,再加上米,蓋上鍋蓋。當他把爐子點著時,蒸汽噗噗地冒出來,把鍋蓋頂得啪啦啪啦直響,聽到這種聲音,音樂家的靈感來了。他隨著鍋蓋震動的節奏,譜起曲子來。過了一會兒,粥鍋開了,它發出的聲音是很不協調的,於是音樂家找來一根粗棍子,使勁地敲起鍋來,結果鍋被打碎了,煮的稀飯灑了一地。雖然如此,他仍然很高興,因為那不協調的聲音消失了,當然,稀飯也沒有了。
到了晚上,五個學者聚到一起,互相指責起來,都說,所以沒有做好飯,是別人的錯誤。
克裏希南·德瓦拉雅通過暗中監視他們的人知道了這一切情況。他很同情五個學者。他把他們叫到宮廷來,說道:“先生們,僅僅做個書呆子是沒用的,必須懂得生活常識,做各種事情都要符合常識。”他講完之後,送給了五個學者應有的獎品。
寓言中的五個學者太摳書本理論,可以說是書呆子,從各自掌握的理論來說,他們都是優秀的,但他們在一起幹事情卻一點也沒有高效。
對於企業來說,質量意識應該放在所有意識的首位。質量管理應該涉及的內容有:質量管理的方針是否正確,質量管理的目標與計劃是否具體,員工的質量觀念如何?質量管理的機構是否合適?質量管理的製度是否標準化等等。
20世紀60年代,日本引進了美國的全麵質量管理方法,經過改進使之更適合於日本,形成全體職工參加的全麵質量管理體製。日本企業界牢固樹立了質量比什麼都重要的價值觀念。由於推行TQC,使產品質量日趨精美,在國際市場上逐步改變了“東洋貨是劣等貨”的傳統觀念,這就是重視質量帶來高效的結果。
事典:優質高效的華北製藥
我國製藥行業“四大家族”之一的華北製藥廠在質量管理上創出自己的特色。他們提出:“優質、高效是華藥變奏曲的主旋律。”優質,就是優異的工作質量,優異的產品質量;高效,就是高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這也是華藥“特殊商品”的產物。
藥品這種特殊的產品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藥品不可能降級、降價處理,必須是100%的全優生產,100%的合格產品。
為了加強質量的安全性、可靠性,他們把“預防為主”的方針移植到了質量管理方麵,變質量把關為質量預防。
質量把關是從大批產品中挑出不合格產品,以達到不合格不出廠的目的。質量預防是通過質量檢查活動,從原材料投入、中間體交接到生產成品的檢驗,把差錯消滅在萌芽之中,這些年來,華藥主導的質量穩定提高率一直保持在100%,產品優級品率實際水平均超過行業平均先進水平。
質量高低要有標準衡量,而標準的高低是衡量產品質量的關鍵。產品質量的競爭,實際上是標準水平的競爭,按照落後的標準組織生產,即使是100%的合格率,也隻能是100%的落後,1984年以前,華藥主要采用國內先進標準。從那以後到1989年,他們的主要產品都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且全部通過“雙采”認證。該廠生產的鏈黴素、林可黴素等產品的質量水平,在國際上都是先進的。
1989年,國際先進的BP88版質量標準發布後,他們又將這一先進標準作為企業新的目標,組織技術人員攻關和產品對標、采標工作。現在,華藥出口的土黴素已經按BP88版標準組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