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的獎金,最著名的是年終獎金製與改善獎金製。年終獎金製人各一份,1985年為5個月的薪金,1986年經濟不景氣,仍然發放了相當於4個月薪金的獎金。改善獎金製分為兩種,一種是台塑內部通稱的“黑包”,1986年,課長、專員級為新台幣10至20萬元,處長、高級專員級20萬元至30萬元,經理級為100萬元:另一種是對特殊有功人員的“杠上開包”,達200至400萬元。
此外,為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管理,台塑還建立了“改善提案製度”,改善提案若有效益,可以根據“改善提案審查小組”的考核,將預期月效益的部分用於獎勵,獎金從新台幣100元到2萬元不等。
在台灣的各大民營企業中,台塑的經營效益最好,這和台塑實行的獎勵製度是分不開的。從1967年開始,台塑開始實行績效獎勵製度,這一製度的目的,就是要把公司最重要的資源——人力,發揮到最大效用。績效獎勵製度把每個人的獎金和他的工作績效聯係起來。依績效定獎,獎金總數達員工薪資的20%至50%。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所以每一個員工都很關心。每年的績效目標設立出來後,馬上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雖然人們關心的是獎金的多少,但獎金產生了工作誘因,使得人們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台塑的管理人員們總結道:管理是在點點滴滴地追求合理化,而績效獎金製度,顯然是推動合理化最有效的催化劑。
一句話點評:獎勵公平。
雇用最優秀的人才
有個人以捕鳥為生,一天有位朋友來訪。於是捕鳥人想款待朋友,請他吃飯。可是那天他沒捉到鳥,就想殺了平時馴養用來誘鳥的鷓鴣。
鷓鴣為了保命,就向主人哀求,細數自己的功勞,它說:“主人,別忘了平時我唱歌伴你入睡,捕鳥時我替你呼喚鳥群,要是沒有了我,你下回如何張網捕鳥呢?”
捕鳥人被說服了,就放過了鷓鴣,將目標改為一隻剛長出雞冠的小公雞。
小公雞躲在巢裏向他哀求說:“要是殺了我,以後誰來報告天亮?誰來喚您起床?誰來提醒您在早晨檢查捕鳥機呢?”
捕鳥人回答道:“你說得有道理,將來你或許很有用,可我現在就要你做貢獻,招待我剛來的朋友。”
捕鳥人很講義氣,為了朋友他可以做出犧牲,而且不顧惜,很大方,這種朋友如果不是死要麵子,就是極度慷慨。
鷓鴣與公雞,對於捕鳥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但在兩者的權衡之中,前者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他殺掉了小公雞。
在現代管理中,留下最優秀的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也是管理人選拔人才的一項基本原則,有了這項原則,就能讓比較優秀的人才走到前台來,擔任重要的角色。
盡量維持積極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是做好擇優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選才必須優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下是在選才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幾點:
1.好中選優:凡是符合“選擇”標準的各類人才,都應根據不同人才的能力,並考慮到不同崗位的要求,將其分別選拔到適當的崗位上,這樣做,就能較好地維持積極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
2.果斷擇優:擇優要大膽、果斷,不要遲疑、寡斷。
3.廣泛擇優:不能把擇才的範圍限製在一個單位和一個小地方。
事典:韋爾奇經營人才
對韋爾奇來說,在通用電氣發現合適的領導人是最重要的。在1997年1月,有500名高級經理參加的執行經理會議上,他發出了懇切的號召,要求管理者們要保持在A級,要講求團隊精神,要服從公司的價值觀。他同時堅持要求去除C級領導人,去除那些沒有融入到通用電氣的價值觀中的、沒有什麼正事幹的經理。至於B級領導人,他想讓他們保持價值並繼續進步。
“我們花太多功夫去使C級轉變為B級。這是一種枉費力氣的工作。把C級員工扔到B級或C級公司裏,他們能幹得不錯。在今年的C級會議上我們不僅將檢閱A級領導人,而且要評價一下C級的不勝任。我們是超一流的公司。我們隻想要A級的員工。我們能得到任何我們想要的人。為你沒發現那些不是最好的而羞愧吧。好好使用最好的。給他們以回報,提升他們,付予高的報酬,給他們以更多的機會。不要花太多時間使C級轉變為B級。早點把他們剔除,這就是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