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我教朱自清的《春》時,文章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自己示範讀時,用恰當的語氣語調營造一種氛圍,將學生帶入“春”的美境之中,並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為文中描繪的意境增添更加豐富的色彩、內容。反複朗讀,這種意境感就會越明顯、越強烈,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就會越豐富,文章的主題就會越鮮明。但是範讀隻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
(三)朗讀時過程要合理、有層次。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複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複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複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要讓學生讀出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誌豪情,讀出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讀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以上是自己的數疏淺看法,還請多指教。
參考文獻:
[1]王紅宇.淺析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J].中國農村教育,2011,(12):61-62.
[2]鄭向津.淺析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方法[J].新疆教育,2013,(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