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淺析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溫琴霞
摘 要: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事實也是如此,作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朗讀教學有著獨特的魅力,課文讀好了,許多問題就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但多數農村初中語文卻少了琅琅的讀書聲,顯得單調,枯燥。朗讀教學對於培養和豐富學生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和發展思維等方麵有著特殊的意義,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農村
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地讀出文章來。它是將書麵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但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學卻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現狀。
一、問題產生原因
(一)教師的教法觀念沒有改變。教師對於朗讀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認為其僅僅就是讓學生讀一讀,大概了解一下課文的意思。
(二)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部分教師隻讓學生在課堂泛泛自讀,並不提出具體要求。也不對學生試讀進行指導。
(三)是課堂朗讀方法方式單一。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最喜歡采用學生集體齊讀的方法,這樣雖然可以調動學生的朗讀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沒有培養成,語文能力也就差。
二、解決措施
朗讀教學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精心設計,還應注重朗讀法的指導。下麵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時目標要明確、具體。朗讀不是亂讀、濫讀。有的教師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朗讀時,教師沒有認真聽,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對於學生的朗讀情況自然就心中無數了,更談不上對剛才的朗讀情況指出是與非,這隻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朗讀。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問題如:這篇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或哪幾個人?文章寫了哪幾個場麵?文章的線索或感情基調是什麼?如此等等。對於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對於美讀,不僅應要求學生讀準語音、節奏和語調,還應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並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並茂的程度。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對於分角色朗讀,應要求學生讀出人物的個性。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足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二)朗讀時方法要靈活、多樣。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於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隻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