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的形成中,不僅要讓學生明確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而且還要讓學生參與對有關感性材料的認識、分析、抽象和概括的過程,這是因為概念的形成總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經過分析與綜合去掉非本質的特征,保留本質屬性,從而形成概念。為此,要注意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活動”階段是學生理解概念的一個必經環節,通過合理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直觀感受和體驗。
三、運用概念
形成概念的過程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步驟,而概念的運用則便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步驟,這兩個階段對於學生能夠順利掌握數學概念至關重要。如可以通過講述一定的數學概念,然後用它來解決學生日常遇到的一些數學問題,這會檢驗和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也活化了數學教學,體現了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大量的數學練習可以用來檢驗學生運用相關數學概念的程度。同時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技能和方法技巧,更好的鞏固基礎知識,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訓練時更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必須明確每題練習時的目的,讓每題練習時能突出重難點,盡可能彰顯數學練習的目的性,做到遊刃有餘,讓練習有益於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課堂學到的新知識,更有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的養成和發展。如像為了讓學生鞏固概念掌握技能,就要給學生有選擇的練習;為了讓學生排除一切幹擾,進一步掌握鞏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要進行一些變式訓練;為了讓學生不混淆概念,可選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為了讓學生的知識得以擴展,對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進而形成創造性思維,可選擇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練習題;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梳理好數學概念的各種聯係,建立數學概念係統,培養學生對於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具有綜合性的練習題,練習要具有階梯性。學生認識事物要有梯度感,需要逐步深化和提高。練習時必須遵循淺——深、易——難、簡——繁的原則,讓學生形成概念係統。
概念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當然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優缺點,因此需要在課堂上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切記千篇一律,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