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初探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章燕
摘 要:傳統語文作業內容空洞、單調,形式單一,不僅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教育目的,而且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抑製了學生多元化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本文以新課改為理論基礎,對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方法、原則進行探討,對語文作業中的發展狀況,發展態勢,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對作業優化進行一定探索,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改;作業優化;學習策略
《決定》強化完善課程體係,以時代發展為契機,注重孩子全麵發展。第八次新課改,確定了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地位向學生為本的方向轉變。調整教育的內容、體係、結構,創建符合素質教育的全新教育體係。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一、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的基本理念
新課改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做到為學生全麵服務,麵向所有學生這兩個全麵。教育要關注學生實際生活、具備參與性、資源多樣化、方式多樣化等諸多方麵。理念作為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為,理念具備前瞻性和時代性。小學語文新課改理念主要涵蓋了培養人文情懷,激發綜合素質,培養學習興趣,擴展認知,促進全麵發展,全麵理解社會同語文之間的關聯。對小學語文作業應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呈現多樣性,增添實踐性作業。
二、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設計的單向性
傳統教學中,作業的設計往往是教師自上而下布置作業。學生無法自我選擇,學生的職能為記錄,進行作業的實施。學生無需考慮做什麼類型的作業,作業中哪些是不需要做的。統一的作業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忽視了學生自主選擇權,導致學生無法發揮自主選擇權,造成學生成為教師教學的附庸品。無法訓練學生的“提出問題”能力。“齊步走”、“一刀切”的模式,必然導致教學過程中的吃不了、吃不飽現狀的發生。
(二)作業設計的單調性
當前,語文作業強調以書本為主,絕大部分的一二年級教師在作業布置中,局限為抄寫生詞,抄寫解釋、查閱字典,配套練習、課後練習等,這類模式以書寫的方式終結,盡管有助於學生積累知識,但脫離生活實際,無法拓寬學生視野。從內容看,內容過於狹窄。單調乏味的作業導致學生思維局限性,無法培養創造性思維,不能做到有深度、有理想。從培養、掌握角度來看,無法實現擴展,進而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答案的絕對性
語文具備一定的模糊性,對同一份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甚至產生相對的理解。但傳統語文作業中的答案卻呈現唯一性的特點。過於強調選擇和甄選功能,教師在判別過程中,隻按照標準答案為模版,以一種非對即錯的觀念進行作業的批改。這種觀念不僅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性,不利於學生開拓性思維的發展。
針對以上情況,應改革作業內容、方式、結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應簡單的減少作業量,更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優化作業設計,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學。
三、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的實踐策略
為優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應做到設計趣味性作業、設計多層次作業、設計開放性作業、設計生活化作業。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愉快、輕鬆的方式加強學生的愉悅感,促進學生產生求知欲,呈現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尤其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講,學生思維不成熟,唯有抓住這部分學生的特點,興趣,站在學生角度,設計出與內容有聯係、新穎的作業,才能督促學生樂於去學習,樂於去做。作業題型應該做到活、新、奇、趣,采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內容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習需求,自覺完成作業。
小學生喜歡繪畫,尤其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講,在作業練習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進而增加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蘇教版的教學中,我們將作業之中標題的“組詞”用最佳拍檔、找朋友來代替;其中的“形近字組詞”使用火眼金睛代替;其中的“擴寫句子”則可以使用“拉拉句子橡皮筋”來代替;“連線”可采用黃金搭檔、拉拉手等標題來代替;“歸類”可以采用緊急集合等題目。學習一些故事性文章時,可采用課本劇的方式,加深學生理解。進而使用這一些富有童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提高自我,提高作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