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王誌強
摘 要:數學概念的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與作用。而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農村初中學生由於年齡、生活經驗和智力發展等方麵的限製,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下麵筆者就如何做好農村初中數學概念的教學工作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數學概念;教學方法
數學概念是反應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是數學教材結構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載體。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數學中的各種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種法則、公式、定理,也就不能應用所學知識去理解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概念的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與作用。而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農村初中學生由於年齡、生活經驗和智力發展等方麵的限製,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下麵筆者就如何做好農村初中數學概念的教學工作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生活實例引入概念
概念屬於理性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概括和反應。它的形成往往來源於感性認識,而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體的感性認識。教學過程中,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是提供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的有效途徑。所以如果在講述新概念時,從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有關具體實物入手,比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質和特征,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講“數軸”的概念時,教師可模仿秤杆上用點表示物體的重量。杆秤具有三要素:①度量的起點;②度量的單位;③明確的增減方向,這樣以實物啟發人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出了數軸的概念。這種形象的講述符合認識規律,學生容易理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
一般來說,概念的形成過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對一些感性材料的認識、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動過程變成為簡單的“條文加例題”,就不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可以完整地本質地、內在的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對理解概念具備思想基礎,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如負數概念的建立,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如下:①讓學生總結小學學過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用自然數1,2,3……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就用自然數0表示;測量和計算有時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就用分數。②觀察兩個溫度計,零上3度。計作+3°,零下3度,計作-3°,這裏出現了一種新的數——負數。③讓學生說出所給問題的意義,讓學生觀察所給問題有何特征。④引導學生抽象概括正、負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