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的霧與霾(2 / 3)

那麼霾又是什麼呢?在中國古籍《爾雅釋天》中對霾的解釋是“風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揚沙”、“塵卷風”、“沙塵暴”、“浮塵”等天氣現象,在當時的山西、陝西、河南和河北地區這樣的霾並不少見。而我國對於灰霾的科學定義卻隻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 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青年科學家首次將國外文獻中的“Gray Haze”直譯為“灰霾”。

“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裏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這是中國氣象局《地麵氣象觀測規範》中對“霾”的定義。201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則給出了更為技術性的判識條件:“當能見度小於10公裏,排除了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且空氣相對濕度小於80%時,即可判識為霾。”所以霧與霾最大的區別是相對濕度:相對濕度達到95%以上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為霧,低於80%的為霾。80%—95%之間的,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來,重慶這個浪漫縹緲的“霧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變呢?

國內最早提及“灰霾”的論文作者,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吳兌,卻告訴我一個更為殘酷的現實:“我們原來認為重慶是‘霧都’其實是誤解,重慶由於二戰的軍工開發和建國後的軍工建設,一直是嚴重的‘霾都’,隻是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倫敦也是一樣,它工業化以後就是個‘霾都’。科學認識有個過程,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惡化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

神州處處是“霾都”

此時,在我耳中“霧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氣息,也失去了迷離縹緲的美感,反而變成了刺耳的警報,令我憂心忡忡,思緒難安。我不由想起,近年來,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被冠上了“霧都”的名號:2011年10月7日至9日,鄭州連續3天霧氣籠罩,9日早晨8時左右能見度更是降到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調侃為“宛若蓬萊仙境,鄭州成霧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貝賽報》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首都正在與倫敦爭奪世界‘霧都’稱號”;2011年11月21日至27日,烏魯木齊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霧籠罩,能見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見度幾乎為零,被戲稱為“西部霧都”“霧”魯木齊;在微博中以“廣州+霧都”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找到4萬餘條的搜索結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關於中國近50多年來霧日和霾日的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地區霧日的變化並不明顯,那麼這些所謂的霧天增多了,實際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廣州為例,吳兌認為廣州99.9%的情況是霾而不是霧;曾經有媒體報道“北京盛夏季節30℃大霧彌漫”,我們已經知道霧是低溫下飽和氣塊的標誌,夏季30℃的高溫條件下,水汽很難有達到飽和的能力,出現的肯定是霾。

霾和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汙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汙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後,水汽被陽光蒸發,凝結核卻仍然留在空氣裏,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

不知從何時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複吟誦讚美的“純粹”的霧,在現代的城市裏已經漸行漸遠,籠罩在今天都市裏更多的是“霾”。這些新興的中國“霧都”實際上都是“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