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的霧與霾(1 / 3)

中國城市的霧與霾

推薦

作者:汪韜 董棣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霧是無比新奇和神秘的:在某天清晨,它悄然而至,上學路上原本非常熟悉的景物就突然變得陌生起來,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朧朧的,看不到遠處小夥伴的身影,卻能清楚地聽到大家的笑鬧聲:“我們變成神仙了!我們都在天宮中了!”受圖畫、電影和神話故事的影響,我們這些孩子總把霧與仙境聯係在一起,偶然一場霧的到來,就像是一場天賜的仙緣,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和快樂。

在中國,霧是重要的審美意向,山似乎沒有哪座名山不以霧為奇絕;而在吉林的霧凇島,你還能欣賞到“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的江霧團湧和霧凝瓊花的綺麗景觀。

除了這些以霧聞名的風景勝地,在中國還有一座城市也以霧而著稱,這就是“霧都”重慶。

重慶多霧的原因可以從地理環境中找到解答,因為它地處四川盆地的東部,四麵群山環抱,長江、嘉陵江在此交彙,空氣溫暖濕潤,地麵風速很低,江水蒸發不易擴散,是霧形成的有利條件,潮濕的空氣很輕易就會達到飽和狀態而凝結成霧。

“霧都”的美麗誤解

朋友對重慶霧的溢美之辭,讓我對重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起了要去“霧都”賞霧的念頭。我開始做攻略,仔細了解著重慶霧的方方麵麵。

“重慶年平均霧日是104天,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隻有94天,遠東霧都的日本東京也隻有55天。重慶是名副其實的‘霧都’。”在網絡上,我很輕易就找到了這樣的數據。二十世紀50年代,重慶市的年平均霧日數達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霧天,而最多一年達到了148天,將近一半都是霧天。這樣看來重慶的霧多,果然名不虛傳。不過,另一組數據又讓我產生了疑惑:重慶氣象部門統計發現,近50年來,重慶的霧在減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重慶年平均霧日數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減少到30天—40天了。2003年,時任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馬力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霧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氣中的懸浮物作為凝結核,而2001年他們進行的外場實地觀測發現,重慶市主城區單位體積大氣中包含的懸浮物數量比1990年的觀測值平均增加了2.7倍,濃度過大,分散了水氣,反而減少了濃霧天氣的形成。

於是我又去問重慶的朋友:“你覺得重慶的霧減少了嗎?”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沒有呀,重慶幾乎每天還都是霧蒙蒙的。”氣象部門說霧少了,為什麼人們卻感覺不到呢?朋友所感受到的“霧蒙蒙”又究竟是什麼呢?另一份研究結果告訴了我答案:統計分析表明,重慶濃霧呈逐年減少趨勢,強霾逐年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那麼,到底什麼是霧,什麼是霾呢?氣象學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麵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於1公裏的天氣現象。這種解釋較為生澀,霧還有一種充滿詩意的形象解讀:“雲是飄在天上的霧,霧是落在地上的雲。”霧和雲可以說是一母同胞,它們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條件:一是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過飽和,二是空氣中有凝結核。過量的水汽與空氣中的凝結核結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結形成水滴或冰晶,它們懸浮在高空被稱為雲,如果懸浮在近地麵的空氣層裏,就形成了霧。霧具有天氣指示的意義,往往與特定的天氣係統相聯係,從古至今都流傳著許多有關霧與天氣的諺語,比方說“十霧九晴”、“霧得開,三天晴,霧不開,冷死人”、“大霧不過晌,過晌聽雨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