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的霧與霾(3 / 3)

中國在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期,霾日曾經一度較多,這可能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戰火和戰後重建有關,在大陸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過了100天;在1956年—1975年間,全國的霾日數都比較少,僅四川盆地、遼寧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過了50天;1975年以後,中國霾日明顯增加,到二十一世紀,大陸東部大部分地區幾乎都超過100天,而大城市區域更是超過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與那裏多沙塵暴有關,而其他地區霾日的變化則更多受到了人為排放的影響,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吳兌以1951年—2005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為依據,列出了目前中國霾日最多的幾個城市,依次為遼寧沈陽、河北邢台、重慶市區、遼寧本溪、陝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寧、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豐、四川內江。這些城市,也許都可以被稱為中國的“霾都”。

最少還要持續20年

世界衛生組織對比了全球2003年—2010年1099個具體城市地區(涵蓋1081個城市,一些城市分不同地區分別計入排名)PM10的年均濃度,結果顯示:濃度最低的是加拿大的懷特霍斯、美國的克利爾萊克和聖菲,隻有6微克/立方米。根據2009年的數據,中國省會城市中空氣質量最好的海口市PM10的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排在第824位,北京排在1052位,最差的蘭州則排在了1075位,是倒數第25位。

作為中國的首都、還曾經曆過2008年奧運會考驗的北京,竟然落到了1000名之外,這個結果實在是出乎我的預料。而北京市前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話更讓我大吃一驚,他說:“北京的空氣質量,按照四項大氣汙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PM10)的年日均濃度總體評價,從來沒有達過標。”說到北京的空氣質量,杜少中總結了3句話:“環境質量和自己比有進步;和應該達到的標準,和好的城市差距很大;仍需努力。”以PM10為例,1998年北京的年日均濃度是180微克/立方米,現在是120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3,是有明顯進步了,但我國規定的標準是100微克/立方米,所以現在也並沒有達標,再加上接近指標臨界點的天數,一年之中有100多天空氣質量不好。

我國的經濟發展用3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曆程,大氣汙染也因此就有了積聚特征,被學界稱為“複合型汙染”。“複合型汙染”就像是人得了綜合症,臨床症狀有許多,PM2.5就是症狀的綜合反映之一。各種病因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大氣中有多種汙染物,汙染物之間還可以互相轉換。這種綜合症下,如果不摸清所有的病症,盲目地治療一個症狀就可能會加重另一種症狀——減少某種汙染物可能會導致另一種汙染物濃度升高。

這個季節,在中國仍然有很多城市沉睡於灰霾之中。毫無疑義,中國的“霾都”已經越來越多,而且還在繼續增多中。有研究發現,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包括華北、黃淮、江淮、江南、江漢、華南以及西南地區東部,這些經濟和工業較發達的地區,霾日變化都呈現出增加趨勢,而且在一段時間內這種趨勢恐怕也很難發生改變。在被問及北京的空氣質量還有多久能改善時,杜少中曾說:“我不作為發言人,就作為一個環保人來說,2030年北京要能達標,就真的算是奇跡了。”而針對中國的灰霾大概要多久能被治理好這個問題,吳兌表示:“歐美治理灰霾到現在經曆了50年才見成效,我想我們至少要打個對折,要二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