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風險篇
引言
新華集團曾控股的新華工程是我國主要的火電廠控製係統工程公司。李培植53歲開始創業,用20年時間創建了中國最大的發電廠分散控製係統公司。新華自主品牌DEH(數字電液調節係統)和DCS(分散控製係統)的成功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廠商一統天下的市場格局,迫使進口產品大幅度降價,為國家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02年,新華工程DEH國產產品占據了國內市場90%的份額;在後來被GE收購的前一年,即2004年,它在國內的300MW火電機組DCS也擁有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2004年,新華集團迫於原外方股東的壓力最終做出了股權轉讓的決定。就這樣,GE的一家子公司GE太平洋成為新華工程的控股股東。2005年3月31日,雙方完成股權交易之後,GE太平洋並沒有將全部轉讓價款交給新華集團,而是將轉讓價款的27.3%作為托管金,存放在花旗銀行,托管期限為2年。令新華集團始料不及的是,2007年3月7日,在托管協議到期之前,GE以軟件許可、環保問題、未披露的重大合同、潛在的稅務責任、違反不競爭不幹擾義務等事項向新華集團提出已經超出托管金總額,高達1261萬美元的索賠。同時,GE向托管銀行發出指示,要求托管銀行從托管金中支付上述索賠款,此後該筆托管金被凍結。協商無果,憤怒的新華集團隨即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提起申訴。雙方合作陷入僵局。
在這場博弈中,中國企業由於對國際商業規則的陌生、對國外大公司的盲目信任,忽視了轉讓協議中潛在的風險,使自己處處陷於被動。新華的遭遇提醒我們:在這個全球化的商業時代,如果不進行全麵的風險分析和防範,看似鮮美的果實可能會變成難以下咽的毒藥。
GE向新華集團巨額索賠始末
新華輝煌
1985年,技術人員出身的李培植和他所領導的團隊經曆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創業,這次創業不但使李培植自己由科研人員變成了馳名海內外的企業家,也改變了一個行業的曆史。整整20年的不懈努力,李培植一手創立的新華集團推動了中國電廠自動化行業的整體進步,鑄就了轟動一時的新華輝煌。
在新華集團成立的那個年代,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並沒有自己300MW、600MW火力發電組的製造技術,隻能從美國引進。但是美方保留了與之配套的控製係統技術,以此來牽製我們。如果我們不能研製出自有技術,就要花費大量的外彙購入,而且還有處處受製於人的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大力組織了國產化攻關,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所承擔了汽輪機數字式電液控製係統(DEH)的研發任務,並任命李培植為項目的負責人。李培植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造船係,後來留學蘇聯。1961年回國後,他長期從事火電廠自控係統的科研工作,成了卓有成就的技術專家。
李培植對這套係統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他認為技術雖然複雜且難度較大,但是憑借著過去研製模擬式係統的成功經驗,他的團隊具備研發的能力和基礎。李培植最為擔心的反而是國有研究所的機製,過去曾經有科研成果不斷獲獎但實施起來卻因後續動力不足而荒廢。他並不是想要單純地獲得榮譽,而是真心地想去幹一番大事業,做出一點成績來。
於是,1985年2月,年過半百的李培植放棄了原單位一切福利待遇甚至是退休金,帶領DEH課題組的原班人馬離開了研究所,成立了集體所有製性質的中華電液控製技術開發中心,後來更名為新華控製技術聯合開發中心。他們與上海市閔行區集體事業管理局下屬的一家工廠合作,很快就投入第一套DEH係統的開發。經過兩年時間的不懈努力,新華研製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DEH係統,並先後在200MW機組和300MW改進型機組上成功投運。事實上,除了新華,當年300MW機組控製係統的其他國產化項目幾乎全部以失敗告終。
係統研製成功之後,行業領導迫切地希望新華盡快為300MW引進型機組配套。然而,國內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廠家能夠勝任使DEH產業化的要求。要想保證其批量生產的質量,必須有一個管理先進的現代化企業。
1988年年初,新華花大力氣將兩米多高的DEH機櫃空運到北京參加展覽會。這是國產DEH係統的首次公開亮相,一時引起轟動。當年8月,在時任機電部部長鄒家華的親自過問下,新華與華能發電公司、香港永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新華電站控製工程有限公司。自此,新華開始進入公司化運營時代,新華集團持有合資企業的控股權。
新公司成立後很快爭取到一個重要項目:為湖北漢川電廠300MW引進型機組配套。這裏還有一段小插曲。漢川電廠的廠長一開始信不過國產的係統,所以堅決不同意。到了最後,能源部總工程師給電廠拍電報,讓他們一定要用國產係統。新華果然不負眾望,經過精心而周密的準備,1990年1月21日,該套係統首次啟動就一次成功。首戰告捷,新華用事實告訴人們,國產化的DEH係統完全可以代替進口設備。得知這一消息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興奮地在一份文件上批示“既然國內生產的DEH係統很好,價格便宜,又能節省外彙,為什麼一定要用國外的……”。1990年10月,能源部、機電部發出《關於DEH係統成套裝置不再進口的通知》。12月,兩部聯合召開的“DEH裝置技術評審會”認為“新華公司的DEH-Ⅲ係統標誌著我國汽輪機控製技術達到了新水平”。
新華在漢川電廠一役一炮打響之後,訂單接踵而至。新華開始規模化生產DEH。到1998年,新華年產DEH係統上百套,成為世界最大的DEH廠商,其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80%以上。之後新華又成功推出了MEH、DAS等係統,一躍成為令東芝、三菱等國外巨頭們震驚不已的強敵勁旅。
20世紀90年代初,一種稱為DCS的分散控製係統麵市,國內在此方麵的研究結果幾乎是空白。國家曾投資1億多元給一些實力比較雄厚的科研院所進行DCS係統的國產化,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李培植受到《Control Engineering》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的啟發,憑借著自己的技術敏感和遠見,決定采用工業計算機來代替專用控製器。他的這一設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華成為世界上最早用工業計算機代替專用控製器的廠家之一,也使中國在這個領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1996年,新華第一套全功能的DCS係統成功地應用於安徽蕪湖電廠125MW機組。一年後,機械部、國家電力公司組織的專家評審會肯定了新華DCS係統的各項技術指標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但是,由於DCS的市場長期被外國企業占據,當時電力部還規定,隻準采用西門子等八家國外公司的產品。很多項目新華連競標的資格都沒有,而且如果貿然使用國產品牌,不成功還會承擔很重的責任。
然而,最終新華還是在這場國內市場保衛戰中取得了完勝,它的DCS以高質量和低價位不斷搶占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按照當時業內人士的預計,國內DCS廠商的崛起至少需要10年時間,而事實上,不到5年,以新華為代表的民族品牌就扭轉了戰局。2004年,新華工程在國內300MW機組搶回了國內DCS市場的半壁江山。
緊接著,李培植又指揮新華向600MW機組發起衝擊……
新華易主
就像所有不斷尋求發展壯大的中國企業一樣,進入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成了新華在占領國內市場後的下一個目標,而更長遠的目標是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
2001年,新華工程謀求在香港上市。然而新華工程的外方股東認為股市不景氣,並希望能夠將新華工程的股份賣掉套現。當時的外方股東是一家根據英屬維爾京群島法律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中華控製係統有限公司,它隸屬於美國某風險投資公司。1996年,新華工程創立時的股東之一——香港永新將其持有的合資公司股份轉讓給了這家風險投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