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合約之下,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約接盤總量為90.5億澳元(約485億港幣);每日澳元合約接盤量最高為1.33億澳元(7.1億港幣);雙幣合約的接盤總量為2.97億澳元(15.92億港幣)或者1.604億歐元(16.6億港幣),但最高利潤總額卻僅為200萬美元(1560萬港幣)。此外,人民幣合約的最高利潤為730萬元,但最高虧損卻可達4280萬美元(2.9億元人民幣)。
換句話說,中信泰富所有的合約加起來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還不到4.3億港幣,但接盤外幣的數量卻超過500億港幣。
有人算過一筆明細賬,對於每月結算澳元合約和每日結算澳元合約,以事發時的彙率計算,1澳元僅相當於0.679美元,中信泰富需以0.87美元的價格買入91.83億澳元,虧損17.54億美元(約120億元人民幣)。每月結算雙幣合約方麵,目前歐元兌美元的彙率是1.308,跌得比澳元少,所以合約以澳元彙率計算,虧損5673萬美元(3.876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幣值目前還算穩定,1美元可以換6.833元人民幣,但風險敞口也超寬,該合約最高虧損可達2.9億元人民幣,相對於730萬元人民幣的最高贏利是何其之巨大。如此來看,與4億元的最大收益相比,其風險已經超過了收益的30倍!
顯然,不論中信泰富的高管人員有沒有做過類似評估,其違背風險收益原則做出決策的事實已足以說明,公司高管人員根本沒有樹立正確的風險投資理念,投機性意識比較強,對投資風險的評估嚴重不足,從而給公司造成了巨額損失。因此,企業管理者在從事衍生產品交易時,必須提高風險管理和內部控製意識,尤其要分清套期保值與投機的差別,克服盲目及過度投機心理,合理確定企業的目標和風險偏好。
(2)現有製度執行不力,控製失效
首先,公司財務董事沒有遵循公司的遠期合約對衝風險政策,無視授權審批製度,越權做出重大決策。中信泰富公告中指出,這批導致155億港幣損失的遠期合約投資沒有通過公司董事會的授權審批。中信泰富集團主席榮智健對外表示,他對此事件毫不知情,問題在於財務董事張立憲未遵守公司對衝風險的政策,進行交易前又未得到主席批準。授權審批作為公司內部控製中最基本的一個控製原則,應該在所有公司重大的決策行為中加以執行,更不用說是如此巨大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和投資行為。正是由於中信泰富在這個最基本的內部控製原則上的缺失,使得這筆遠期合約投資的風險無法在事前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製。
其次,公司財務總監沒有在集團監督係統下履行其把關職責,特別是沒有將此等不尋常的對衝交易上報提請公司主席關注,導致預防和控製風險的第二道防線失效,公司內部監控製度形同虛設。
(3)對信息披露的控製存在重大缺陷
資料顯示,中信泰富在發現問題6周之後才對外公布,做法令人驚訝,顯示出其內部控製存在重大缺陷和漏洞。中信泰富作為最早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應該建立完善的重大事項對外信息披露製度,明確規定重大信息的範圍和內容,確保在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披露所有重要信息,以確保投資者的利益。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中信泰富在發現問題6周之後才進行相應的信息披露,使得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於中信泰富整個內部控製體係的設置和執行的有效性產生了巨大的懷疑,中信泰富的內部控製體係和公司治理機製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中信泰富的教訓說明:決策是不能想當然的,永遠不要對市場想當然。金融市場,特別是彙率市場的走勢,是大國間各種政治、經濟、金融力量激烈博弈的中心戰場。在對衝基金等各種投機力量推波助瀾下,在中國參與方難以掌握交易所規則,難以確保獲知他人第一信息權及本方信息保密權的情況下,貿然涉足不熟悉的領域,難免成為市場投機力量的獵物,以貪婪投機之心自食被獵食的苦果。
在一次次“血”的教訓麵前,中國企業必須認識到,在進行類似商品交易時,必須要針對業務的具體特點,建立專門的內部控製機製,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完善工作程序,並保證執行和監管到位,尤其要嚴格控製投機性交易,以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
結語
2008年可謂是中國企業界的衍生品之殤年。麵對金融市場的誘惑,中信泰富、碧桂園、深南電、東航、國航、國泰航空、中國平安、華聯三鑫等企業紛紛走上了這條投機之路,想從中分一杯羹,最終均铩羽而歸。有一句話最能概括出這些企業的無奈:“衍生品交易,看上去很美。”
還想真誠地問一聲:中國的企業家們,你們可曾看見了衍生品投資中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製建設的漫漫長路?
參考文獻
[1]陳珂,劉小慶.中信泰富巨虧[N/OL].每日經濟新聞,2008-10-21.http://www.gemag.com.cn/gemag/new/Article_content.asp?D_ID=6384.
[2]於曉娜.中信泰富杠杆式外彙合約魔鬼條款詳解[N/OL].21世紀經濟報道,2008-10-22.http://news.hexun.com/2008-10-22/110288153_1.html.
[3]於曉娜.榮智健之女或受牽連[N/OL].21世紀經濟報道,2008-10-22.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1022/02255415186.shtml.
[4]吳君強.中信泰富巨虧背後[N/OL].華夏時報,2008-10-25.http://news.zhnews.net/Financial/2008/1025/article_2829.html.
[5]張以正.公司主席榮智健:事前毫不知情[N/OL].證券時報,2008-10-21.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021/15025413902.shtml.
[6]郇公弟,陸群.中信泰富巨虧147億幕後真相[N/OL].經濟觀察報,2008-10-23.http://chinalaw/:b.com/s90274147.html.
[7]陳珺.澳元門絆倒外彙理財[N/OL].東方早報,2008-10-26.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list/lccp/20081026/12385430910.shtml.
[8]蔣先玲.中信泰富為何被衍生品擊倒[N/OL].證券日報,2008-10-27.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81027/03455431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