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信泰富深陷衍生品之殤(2 / 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報顯示,中信泰富2009年全年贏利達到108.43億港幣。而2010年上半年,該公司贏利總額為43.77億港幣,過去一年半的總贏利為152.2億港幣,甚至還不足以抵消此次155億港幣的預計虧損。

◇事件責任追蹤

榮智健在其主席聲明中表示:為了用美元鎖定項目開支成本,集團簽訂了若幹外彙合同。但該合同的簽訂未經過恰當的審批,而且其潛在的風險也未得到正確的評估。公司審核委員會調查認為:集團財務董事未遵守集團對衝風險政策,而在進行此等外彙交易前未按公司一貫規定事先取得主席的批準,因此超越了其職權限度;集團財務總監沒有在集團監督係統下盡其應有的把關職責,特別是沒有將此等不尋常的對衝交易上報提請主席關注。

據此,董事會做出的決定為:接納集團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誌賢提出的辭呈;與上述事件有關的人員將受到公司紀律處分;委任莫偉龍為集團財務董事。

同時,香港證監會開始調查中信泰富。中信泰富2009年1月2日發布公告指,17名董事正接受證監部門調查,包括主席榮智健、其長子榮明傑及集團董事總經理範鴻齡,另外還有7名執行董事和7名非執行董事。公告並未透露17名董事被調查的原因。

◇中信集團伸援手

受中信泰富外彙合約巨虧影響,全球最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將中信集團的長期外幣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從Baa1下調到Baa2,基礎信用風險評估等級從11下調到12。穆迪總裁華誌行表示,由於中信集團持有中信泰富29%的股權,虧損不但將反映在中信集團的損益賬上,而且有可能對中信集團的流動性造成影響。此外,標準普爾也將中信集團的信用評級下調至BBB-待調名單。

盡管如此,中信集團仍對中信泰富伸出了援手。中信泰富2008年11月12日發布公告稱:中信泰富已與中信集團達成若幹協議,中信集團將為中信泰富提供關鍵性的資金用於支持重組外彙合同的部分債務義務。具體內容如下。

中信集團向中信泰富提供15億美元的備用信貸。中信泰富向中信集團發售等值的可換股債券以替換該信貸安排。

可換股債券將以每股港幣8元自動轉成股權。換股後中信集團將成為中信泰富的控股股東,擁有57.6%的股權。

中信集團將協助中信泰富重組澳元杠杆外彙合同。

榮智健入圍全球十大富豪“縮水榜”。

在因外彙合約巨虧事件接受香港證監會調查的同時,榮智健的資產也大幅縮水。2009年1月3日,美國《福布斯》推出最新的“全球富豪身家縮水榜”,榮智健和黃光裕都因資產暴跌,分別入列“縮水富豪榜”。其中,榮智健的資產從2008年的30億美元縮到7.5億美元,損失高達75%,資產僅剩不到三成。

案例點評

因為這起衍生品交易,中信泰富集團市值瞬間蒸發一半以上,榮智健個人身家也損失近七成。在觀者為之咂舌之際,個中滋味想必也隻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得夠深刻。不知道中信泰富的管理層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以下我們從觀者的角度來闡述一下對此次事件的體會和認識。

1.直接原因:澳元彙率波動

這起外彙合約巨虧是由於澳元彙率在金融風暴中貶值引起的。根據公告,中信泰富購買的澳元累計期權合約共90億澳元,平均價為每1澳元兌換0.87美元,而合約規定中信泰富每月都要買入,當彙率低於0.78美元時,公司更要兩倍買入,直到2010年。

合約簽訂之時,香港業內普遍都在看跌美元,對於歐元和澳元則看漲。有分析人士稱,0.87的價格放在幾個月前看,還真是不高。自2007年以來,澳元持續上漲,澳元兌美元從2007年到2008年8月升值已超過16%,最高達到0.95,有分析師甚至預測澳元兌美元可以達到1。彼時大部分業內人士都預計,因為資源豐富,涉及的次級債很少,澳大利亞可以對此次金融風暴有較好的免疫力。

然而事實是,澳大利亞在這次金融風暴中根本無法獨善其身。自2008年7月澳元兌美元的彙率創下24年來新高之後,便開始一路下滑。9月和10月,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連續兩次降息,澳元大幅跳水,持續貶值,10月更跌至0.66美元,跌幅超過30%。中信泰富的巨額虧損無可避免。

2.間接原因:財務董事沒有遵守風險政策

根據事發後中信泰富的公告宣稱,此次巨虧事件的主要原因是:集團財務董事未遵守集團對衝風險政策,在簽訂該等外彙合約時未按照公司規定經過公司主席審批,此行為屬於越權行為。同時,集團財務總監沒有在集團監督係統下履行其把關職責,特別是沒有將此等不尋常的對衝交易上報提請公司主席關注。

3.深層原因:公司內部管控存在問題

由直接和間接原因可以看出,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中信泰富自身的風險管理和內部管控存在很大漏洞。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高管人員缺乏正確的風險投資理念,投機性意識較強

一般來說,杠杆式外彙買賣合約交易者隻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數十倍的額度交易,本質上屬於高風險金融交易,外彙價格正常的波動會因杠杆放大。而外彙市場的風險主要取決於利率和彙率兩大因素,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更使得外彙市場瞬息萬變,尤其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肆虐下,部分國家貨幣彙率波動劇烈,類似波動在經杠杆放大後,其導致的風險將是驚人可怕的。因此,進行該類投資的投資者必須萬分謹慎,否則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類似的先例已然存在,然而中信泰富卻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仔細審視中信泰富的巨額虧損合約,不難發現這種合約的風險和收益是完全不對等的。

根據中信泰富所簽訂的合約規定,每份澳元合約都有最高利潤上限,當達到這一利潤水平時,合約自動終止。所以,在澳元兌美元彙率高於0.87時,中信泰富可以賺取差價,但如果該彙率低於0.87,卻沒有自動終止協議,中信泰富必須不斷以高彙率接盤,因此,理論上其虧損可以無限大。按照中信泰富披露,該公司持有的澳元合約到期日為2010年10月,當每份合約達到150萬~700萬美元的最高利潤時,合約終止。中信泰富手中所有的澳元合約加起來,最高利潤總額僅為5150萬美元,約合4億港幣,即這些合約理論上的最高利潤為4億港幣。但是,隻要合約不終止,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約所需要接受的澳元總額可達90.5億澳元,相當於超過485億港幣。隻要澳元兌美元不斷貶值,中信泰富就必須不斷高位接貨,直到接獲總量達90.5億澳元為止。

雙幣合約則更加複雜。按規定,中信泰富必須以0.87的澳元兌美元的彙率,或者1.44的歐元兌美元彙率,按照表現更弱的一方來接盤澳元或者歐元,直到2010年7月,而人民幣合約則參考美元兌人民幣彙率6.84計算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