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信泰富深陷衍生品之殤(1 / 3)

市場風險篇

引言

2008年10月20日,一個公告震驚了全中國:中信泰富外彙期權交易虧損超過150億港幣!公告稱,為減低西澳洲項目所麵對的貨幣風險,中信泰富集團財務董事在未遵循公司對衝風險政策、未經過集團主席審批的情況下,與香港數家知名銀行簽訂了若幹個杠杆式外彙買賣合約,從而給公司造成了巨額損失。受此影響,幾乎是一夜之間,這隻背景優越、一直表現出色的“紫籌股”跌幅過半,公司市值也蒸發過半,成了此次金融海嘯中受傷最深的中國企業。

然而,透過表麵的澳元彙率受金融危機影響波動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信泰富此次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公司自身內部控製機製的嚴重缺陷。試想,金額如此之大、風險如此之高的合同簽訂,集團主席竟然毫不知情,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內部控製和治理結構有多麼薄弱!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是多麼缺乏!

繼4年前的“中航油事件”之後,中信泰富又一次“以身作則”給中國的其他企業上演了一出悲壯的“血淚史”,希望後來者們能夠從中得到啟示。

中信泰富外彙合約巨虧前後

中信泰富簡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年,1986年通過新景豐公司獲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發行2.7億股新股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集團)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團)持有泰富64.7%股權。自此,泰富成為中信子公司。而後,中信(香港集團)通過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團)對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後又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為中信泰富。中信(香港集團)收購泰富發展有限公司,不是通過股權轉讓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泰富發展向中信(香港集團)定向發行2.7億股新股來實現的。1991年9月,中信泰富與李嘉誠、郭鶴年等合組財團收購恒昌企業(大昌貿易行),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業36%股權。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餘股東收購剩餘的64%恒昌企業股份,實現全麵收購。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業務集中在香港及廣大的內地市場,業務重點以基建為主,包括投資物業、基礎設施(橋、路和隧道)、能源項目、環保項目、航空以及電訊業務。另外,透過其全資附屬機構大昌貿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進行貿易及分銷業務。集團在港擁有多項物業項目,包括大型住宅及優質商用物業。1997年,公司的總部大樓中信大廈於中區海旁落成,成為香港海濱的重要標誌。

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冊成立,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並為恒生指數成分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東為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集團)有限公司,它是北京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

巨虧事件全過程

◇發布贏利預警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發出贏利預警,稱集團為了減低西澳洲鐵礦項目麵對的貨幣風險,簽訂若幹杠杆式外彙買賣合約,而引致虧損,預期公司截至2008年12月31日年度業績將受到影響。

隨後,公司主席榮智健在香港記者會上表示,公司可能要撥備147億元,當年業績將轉為虧損。

21日,中信泰富股價開盤即暴跌38%,盤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幣,跌幅超過55.4%,當日收報於6.52港幣,跌幅達55.1%,遠遠超過業界預計的20%左右的跌幅。

同日,各大投行紛紛大削中信泰富目標價,其中高盛將其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沽售,目標價大削60%至12.5港幣;花旗則將評級從買入下調至沽售,目標價大削76%至6.66港幣;摩根大通也將其評級下調為減持,目標價大削72%至10港幣;美林將其評級為遜於大市,目標價削57%至10.9港幣。

◇杠杆式外彙合約

根據已經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資的杠杆式外彙合約主要有四種,分別為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每日結算)、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和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

根據中信泰富公告,集團持有仍在生效之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及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及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與澳元兌美元之彙率掛鉤,比對美元總額以澳元作交收。集團於所有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下須接收之最高金額為90.5億澳元,分每月接收,時間至2010年10月;於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下須接收之最高金額為1.033億澳元,分每月接收,時間至2009年9月。仍在生效之澳元杠杆式外彙合約之加權平均價為澳元:美元0.87。於仍在生效之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下尚餘之最高利潤總額為5150萬美元。每份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當達到其規定本公司可收取的最高利潤時(幅度由介乎150萬美元至700萬美元)便須終止(意思是自動終止繼續分期繳付澳元予本集團之責任),唯虧損則並無類似終止之機製。

集團持有仍在生效之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於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下,集團將接收澳元或歐元(視哪種貨幣較疲弱),該等合約與歐元兌美元及澳元兌美元之彙率掛鉤。集團於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下須接收之最高金額為2.907億澳元或1.064億歐元,分每月接收,時間至2010年7月。假設澳元為較疲弱之貨幣,仍在生效之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之加權平均價為澳元:美元0.87。假設歐元為較疲弱之貨幣,仍在生效之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之加權平均價為歐元:美元1.44。於仍在生效之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下尚餘之最高利潤總額為200萬美元。每份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當達到其規定的最高利潤時(幅度由介乎80萬美元至140萬美元)便須終止,唯虧損則並無類似終止之機製。

集團持有仍在生效之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以美元作結算,以每月的人民幣票麵值,比對若幹預定的美元兌人民幣彙率而計算盈虧,當中概無以實質人民幣作交收。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須每月作淨結算,直至2010年7月。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內之最高票麵值為104億元人民幣。按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的美元:人民幣6.84之彙率計算,應付之美元結算金額不會超過4280萬美元(當中並無實質人民幣交收,此為本集團之最高實際風險)。仍在生效之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之加權平均價為美元:人民幣6.59。於仍在生效之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下尚餘之最高利潤總額為730萬元人民幣。每份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達到其規定之最高利潤時(幅度由介乎240萬元人民幣至380萬元人民幣)便須中止,唯虧損則並無類似終止之機製。

根據中信泰富公告,9月初,公司察覺到合約的風險,中止了部分合約,實時損失8.08億港幣。而按照目前澳元兌美元的彙率計算,中信泰富手上尚未中止的合約,賬麵損失高達147億港幣,即中信泰富在這次外彙期貨交易中損失已經達到155億港幣。

據有關資料統計,按照10月20日停牌前該股收盤價14.52港幣計算,中信泰富的總市值為318.4億港幣。目前預估的155億港幣虧損總額,相當於其總市值的近50%。而其淨資產總值為552億港幣,該虧損占淨資產的比例可能已經超過了28%。更慘的是,按照21日收盤價計算,中信泰富市值蒸發已超過一半,一天之內市值從318.4億元港幣暴跌至不足143億港幣,已經低於潛在虧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