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完善高校支出結構,提高高校教育經費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議
(一)製定指導高校部門預算編製的“理想”支出結構比例,優化高校支出結構
針對高校支出結構中存在的人員經費支出比例偏高,用於學校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支出不足,發展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應在高校部門預算編製時,劃定不同類別的高校各項經費支出指導性比例,引導高校增加學校教學、科研、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完善高校預算支出結構,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筆者認為,指導高校部門預算編製的較為“理想”的支出結構是:合理控製支出預算中人員經費的比例,其中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剔除學生助學金)合計一般占扣除基本建設撥款之外的總支出的50%左右;除了基本運作必要的保障性經費外,留下足夠的“彈藥”用於學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對人員經費比重高於平均水平10%(即占比達到55%)以上的高校的預算支出結構優化的指導,按照“保重點、促發展、強能力”的原則,逐步調整支出結構,並作為財務考核的重要內容,在預算、決算中嚴格把關落實。
(二)進一步完善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機製,加強高校經費保障能力
進一步完善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機製,加強高校經費保障能力,使高校有足夠財力推動事業發展。一是擴大生均定額撥款範圍,加快將省屬高等職業院校納入生均定額撥款,使省屬高校全麵實行生均綜合定額撥款製度。二是完善生均定額撥款增長機製,使撥款標準隨物價、學生培養成本等的提高而提高,加強高校經費保障能力。三是在開展學生培養成本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完善不同層次類別和不同專業學生的撥款係數。
(三)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的預算管理機製,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
一是強化預算管理在高校經濟活動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整體規劃、各項計劃和任務必須落實在預算安排上。二是實行高校資金的全麵預算管理。按照“全麵預算,突出重點;量入為出,實事求是;集中控製,歸口管理”的原則,實行資金全麵預算管理,建立科學規範的資金預算程序,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控,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三是嚴格實施高校預算考核管理製度。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和規範高校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報告製度,建立預算執行追蹤問效製度,定期進行總結分析,並監督高校加強預算執行管理,結合高校預算執行進度和項目績效情況,定期對部門進行考評通報。四是強化項目的預算管理。項目的選項,嚴格按照預算管理規範化的要求,按照“先進行科學的立項論證,再組織專家評審,然後確定項目預算,最後實施績效考評”的程序管理項目的專項資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各項財務製度,明確責任,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項資金使用的規範和安全。
(四)優化學校內部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一是確保和加大對教學方麵的投入。加大對內涵建設方麵的投入,高校要在政策、人才、資金投入方麵向教學傾斜,使教學投入與其他投入保持適當的比例,從嚴控製行政和消費性支出。二是增加教學科研基礎設施設備和基本建設等發展性支出投入。高校要結合自身長遠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科學、合理地統籌使用財政撥款、學費收入、其他收入等資金來源,把資金更好地用於有利於學校長遠發展的重點項目中,加大教學科研基礎設施設備和基本建設等發展性支出投入。三是研究製定鼓勵高校節約、高效使用土地等資源的政策規定,鼓勵進行校區置換、資源共享,調動高校盤活資產和資源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資產的使用效益。
(五)加強高校預算基礎工作和基層管理
一是高校預算編製要客觀、全麵反映學校財務收支全貌和體現學校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方向,實現校內預算與校外預算的有機銜接,避免上報部門預算和學校內部預算“兩張皮”。二是嚴格預算的收支管理,科學製定預算支出的定額標準,加強對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和監控。三是建立科學、民主、嚴格的校內預算績效評價、考核與獎懲機製,充分發揮預算在學校整體經濟行為中的導向作用,提高學校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勇,閔維方.美國研究型大學經費來源與支出結構的特征分析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4(3):52-55.
[2] 劉婭.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經費收支結構研究——以部分研究型大學為例[J].高教探索,2008(3):65-69.
[3] 畢雪陽.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結構的比較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9(9):53-56.
[4] 王誠,胡奎. 三類典型高校支出結構的比較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07(6):35-38.
[5] 李勇,閔維方.高校成本結構與產出效率的關係研究[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