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滾雪球法則,錢生錢讓財富更快積累(3)(2 / 2)

1972年,巴菲特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收購《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很快他就如願以償。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 1000萬美元升值為2個億。

1980年,他通過分析又開始瞄準了新的投資項目:用 1.2億美元、以每股 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 7%的股份。到 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漲至 51.5美元,翻了 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額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李嘉誠和巴菲特這樣的世界富豪,之所以能每每在投資中獲得勝利,都是因為他們不貪心,知道見好就收,對於超出自己預測的風險預期絕對不會輕易出手,非常注重投資的安全性。

不要為錢而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李嘉誠有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之後要靠錢賺錢;其實越是富人越缺錢,他們需要更多的錢賺更多的錢,這是商人的問題。不可能人人都是李首富,也不是人人都要做企業家,人們渴望豐盛的生活,然而現實社會日益變得有序,已極少有暴富的機會,除了日常開支,住宅、醫療、養老以及子女的教育像四座大山壓在普通人身上,怎麼跟上通脹的速度?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現實社會的不安全感,使理財變成普通大眾的必修課。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日裔美國人羅伯特·清崎的驚世之作《富爸爸,窮爸爸》?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全文的主旨就是“不要為錢工作,要讓錢為你工作”。作為年輕人,一定要改變那種為錢工作的思維,要通過思考和學習,掌握讓錢為你工作的技巧。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年薪幾十萬的人在發牢騷,說日子過得並不寬鬆,其實往往真正的原因是他們隻會賺錢卻不會理錢,不懂得讓錢替自己工作,讓錢生錢。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掙錢的方式:上班,用時間和技能換取金錢;或者拿出你的金錢,讓它為你工作。窮人往往選擇前者,富人通常選擇後者。

巴菲特說過:“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但如何讓錢為你工作,如何讓錢生錢,這事說易做難。

美國布隆伯格公司在 2002年曾經公布過一項報告:當年個人資產已經達到 305億美元的巴菲特仍在拿著低廉的工資——33萬美元 /年,這樣的薪水隻相當於一名矽穀的軟件工程師。而且,這還是在巴菲特提薪之後,提薪之前他的工資長時間保持在 10萬美元 /年的水平上。當大家都在驚呼巴菲特如此“廉價”的時候,巴菲特隻說了一句話:不要為錢工作!

巴菲特很小的時候就有致富的夢想。可是當被問及為什麼那麼想成為富人時,年僅 12歲的巴菲特回答道:“我並不是想要很多錢,我隻是覺得讓錢慢慢增多會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他從哥倫比亞商學院畢業的時候,甚至主動要求過免費到格雷厄姆公司就職。當老師給他提供工作機會時,巴菲特連工資都沒問就坐上了下一班飛機。

巴菲特的這種“不問薪酬”的工作態度體現了一種經營的理念。我們很多人總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種交易,認為我為老板打工,老板給我工資。但在巴菲特的眼中,工作就是一份事業,應該是用心經營的。這種理念可以讓其在工作的時候更為用心,也更開心。

巴菲特常在家裏熬夜分析財務報表等,但他並不覺得辛苦,也不會為工作所累。在他覺得事業不如意的時候,可以輕易退出或者轉行。1969年,當華爾街和美國股民陷入對股票狂熱的渴求,爭搶得不可開交時,巴菲特無私地發揚風格,不參加搶購,賣出股票、解散公司,置身於股票市場之外。這讓他避免了接下來的市場崩潰,幸存下來。

巴菲特是從送報生開始做起的,但是他比別人更早了解金錢的未來價值,所以他緊守著得之不易的每分錢。當看到店裏賣的 400元電視時,他看到不是眼前 400元的價格,而是 20年後 400元的未來價值。因此,他寧願投資,也不願意拿來買電視。這樣的想法使他不會隨意花費金錢在購買不必要的物品上。

人不可能為金錢工作一輩子,而且為錢而工作也永遠不可能讓你真正富有。即使你現在有著不菲的收入,但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收入明天是否還會屬於你。因此,對於年輕人來說,當你勤奮地為錢而工作的時候,工作和錢占據了你的全部頭腦,你甚至都沒有時間去考慮別的賺錢方法。相反,如果你致力於尋找機會讓錢生錢,致力於如何讓錢為你工作,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向富人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