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牽著巨人的手”的人都是一些懂得借勢、借力的人:王者以借取天下,權者以借謀高官,商人以借賺大錢。不善於借助外力的人,一定是那些平庸一生的人。善於“借”的人,借他人之花獻自身之佛,借親朋好友之助登上事業之巔,借天時地利人和圓成功之夢。古代大學者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並非腳步快,但是可以到達千裏之外;借助於舟楫的人,並非善於遊泳,但是可以渡過大江大河;有才能的人,並非生來與常人有什麼不同,隻不過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有錢人賺錢賺的是思維模式,真正賺錢的是讓別人為你賺錢,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可以投資在被證明已產出利潤的公司裏,然後讓他們為我們賺錢。企業家的身份並不意味著必須自己親自經營生意。他應該擁有敏銳的頭腦並運作企業的資本,而從中賺錢。
近日,有一家排名前列的審計公司出了一項報告:“一家新企業要在 5年內獲得成功的概率是 0.1%”,或者說是 1000家企業隻有 1家會成功。再換句話說:一次新冒險的失敗概率是99.9%。
這並不是在勸任何人都放棄自己創業或做生意的想法,然而“胎兒的生長”是痛苦和艱辛的,而且多數可能一生下來就會遭遇夭折的厄運。
以上的統計報告以及多數人的創業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替代的方案是:嫁接生長。去“拴”住那些正在賺錢的生意。假如你有一個很棒的主意,並把它放入一個健康而有力的身體上,成功的機會會比較高。如果你仍然不相信,請研究一下世界上最聰明的投資人沃倫·巴菲特的投資方式和資本的運作。沃倫·巴菲特完全有能力、資本、社會網絡來建立起自己的許多公司,但是他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卻讓“有利潤的公司在為自己賺錢”。與此同時,許多精明的投資者和企業家把他們的錢交給巴菲特,為他們投資,使巴菲特為他們效“利”。
人們常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精明人懂得和善於利用身邊一切有利條件,借助一切有利於自己的力量發展和壯大自己的事業。對一個精明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可以借的,可以借資金、借人才、借技術、借智慧。當你認識到自己缺乏某樣東西,而自身無法滿足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借“他山之石”,“牽著巨人的手”。
對於投資來說,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如果有一個人來告訴我,你今天將你所有財產投入買下一個礦,一年後身家就會翻倍,就算有很多方法來保證這一點,我還是不會買,因為我知道,什麼事情都可能出一點點意料不到的事情。”李嘉誠說。這不免讓人想起李嘉誠自 30歲起在香港競標土地時的自製方法:他兩隻手銬住,心中謹記自己對這塊地的估值,如果高出,當自己的左手抬起競價時,右手便去拉下它,右手抬起競價,左手便去把右手拉下。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勝利不在於投標成功那一刻的勝利感。這或許算得上一種自我修養,當然也可以視為一種絕不投機的態度。
像多年來他培養的思考方法,盡可能理性地考慮到種種未來的可能性。這項業務不成功,究竟會對公司產生哪些影響?現金流能否承受得起?一旦出現問題,又該怎樣處理?他甚至已經勾畫好,未來幾年裏,和記黃埔最好和最差的經營狀況各是什麼樣子。正因為這樣,他給德國的牌照設計了價格底線,並用英文向全體人員解釋:“花了這麼多個月做的預算,不能在競投熱烈氣氛下超越公司政策。”
在 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李嘉誠談到,22歲他創立長江塑料廠時,他“知道光憑能忍、任勞任怨的毅力低循環過時的觀念,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建立減低失敗的架構,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1950年,在長江塑料花工廠剛成立時,為了節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誠選擇了一個貨倉做工廠。之後不久,因香港連降暴雨,剛剛添置的塑料機器被一一泡壞,結果開業後不到兩個月就得另尋經營廠房。李嘉誠並未以“運氣不好”為由怨天尤人,而是開始認真思考,未來做的每一件事,需將其種種環節都考慮周全,並給自己留出餘地。日後,當他有錢買下一艘遊艇時,已經被訓練得極為謹慎的李嘉誠定製了兩個引擎,兩個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甚至說:“如果兩個都壞掉,我船上還有一個有馬達的救生艇。”
每次投資前,李嘉誠都會先設想如果投資失敗可能虧損的程度。如果後果是自己無法承受的,那他就不會投資,就算成功後贏利很高也不做。正是因為他不貪心,投資小心,總是穩紮穩打,才讓公司雖然少了賺快錢的機會,但也避免了破產的可能性,而他的個人財產也在一直增加。
對於所要投資的行業,巴菲特也是十分慎重的,他從來不投資新興產業,隻在傳統行業上下賭注。他認為新興的科技股變幻不定,有一定的風險性,而他卻是一個“有條不紊”的投資者。巴菲特的另一個投資理念是:當別人小心謹慎時,你要貪;當別人貪時,你則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