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經濟依然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表現異常繁榮。一般人都認為,在這個時候加大對股市的投資是明智之舉,但李嘉誠的投資卻在股市高峰期戛然而止,而且對手中的股票一再減持。2007年年末,李嘉誠再次向眾人發出警告,香港股市將會出現大幅波動,如果不懸崖勒馬將損失慘重,他建議投資者謹慎。與此同時,他自己也開始大幅減持,比如對中國遠洋、南方航空及中海集運等企業就進行了頗為明顯的減持。就在李嘉誠減持不久後,恒生指數一路下滑。那些當時不聽李嘉誠奉勸的人深陷股市不能自拔,反觀李嘉誠,他在股市中進退自如,最終成為最大的贏家。
李嘉誠經商向來崇尚穩健經營,他不會在利好誘惑中冒進,也不會在市場低穀中徘徊不前。他講究進退之道,如果沒有發現合適的時機,寧可手持現金觀望也不盲目投資。反觀那些缺乏謀略者,他們即便隻剩下一兩百元,也要全部購置一手基金,把自己徹底洗空。李嘉誠選擇的是伺機而動。因此,當很多人還沒從亞洲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走出的時候,他早已捷足先登,生意異常紅火。
這就是李嘉誠,一個深諳進退之道的人。有進有退,才是投資的上策。有時候退是為進做好鋪墊,如果一味地冒進,當厄運降臨時便無法抽身。
季琦曾有兩次離開自己創立的企業的經曆,都可稱得上是明智的退出。在攜程旅行網成功上市後,他離開攜程又去重新創業,創立了如家快捷酒店,成為如家的核心創始人,既實現了前期的財富積累,又帶著成功的創業經驗繼續上路。如家在季琦的帶領下迅速發展壯大,在上市前,他反而將 CEO的職位傳遞給職業經理人,因為他明白自己的興趣和長處,認為那個接班人更適合。季琦不計較自己的得失輸贏,反映了他的明智大度。當如家的業務成熟後,季琦開始又一次自我挑戰,創立了漢庭。難得的是,在這一係列過程中,季琦始終保持著與原團隊和投資者的默契合作,既滿足了自己不斷追求新挑戰的欲望,實現了自我,又最大限度地確保了自己、團隊和投資者的收益最大化。
退時當思進,進時當思退。懂取舍,知進退,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自我。進一步,豁然開朗;退一步,海闊天空。進退自若,那才是人生的大境界。《潛伏》裏有一句經典的台詞:有一種成功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撤退意味著偃旗息鼓的黯然失敗,仿佛人生永遠隻有進攻才是積極的進取,才是昂揚的生命主題。“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兵”,拿破侖如是說。然而偉大的拿破侖的進攻也會遭受“滑鐵盧”,他失敗了。我並不否認進攻當然是積極的,我隻想說,有時懂得撤退也是一種智慧,有一種成功叫撤退。
能進,不失為勇;而退,則更顯示出智慧的一麵。其實,退是一種謀略,退是一種交換,更是一種維係生存的手段。退能保身,退能成事,退是大勇,更是大智。隻退不進,是懦夫;隻進不退,是莽夫。進退得當,才能從容麵對成敗,瀟灑成就人生。
不是所有苦都要吃,要學會選擇性吃苦
在李嘉誠看來,要吃苦,要會吃苦。男子漢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會吃苦。任何人都不是全才,每個人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作為一名有智慧的商人,更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潛能和長處,做適合自己擅長做的生意,而不隻想著把自己的每一塊短板都彌補上,這是不明智的,那隻會使我們付出很大代價卻收效甚微,學會選擇性吃苦才是會吃苦的真實體現。
經商本身就是一件很苦很複雜的事情,隨著當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有的人吃了不少苦,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沒有得到甜果子,就是因為他們隻是在盲目地吃苦,形而上學地對待眼前的困難,以為經曆了困難就可以達到成功,並沒有真正看清這個苦到底該不該吃,是否有其他解決方案,隻有這個苦非吃不可,才需要竭盡全力。這就相當於考驗一個人是否會吃苦。商海中流行這樣一句話:“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知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知彼”的基礎,當我們準備創業時,必須了解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吃苦不能偏離了方向,要會吃苦,否則就會使自己的努力與所要達到的目標南轅北轍,一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