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街頭推銷員到今天舉足輕重的商業領袖,絕不僅僅是能吃苦那麼簡單。李嘉誠能吃苦自然不用多說,年少時的他就吃盡了苦頭。而最為關鍵的是,李嘉誠在能吃苦的基礎上,學會了巧妙地吃苦,因此李嘉誠在吃苦中依然能夠苦中作樂,他知道為了將來的幸福,這是必須經曆的。
1943年,李嘉誠的父親病危,臨終時也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李嘉誠隻能擔起家庭的重擔,最初他隻能在一家五金廠做推銷員。然而,推銷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有時候跑斷了腿也賣不出去一件。雖然辛苦,但是李嘉誠總能想到更好更巧妙的辦法。當時,其他推銷員隻著眼於賣日常雜貨的店鋪,而他卻直接向酒樓、旅館進行直銷業務。每筆訂單就多達 100隻,並且他別出心裁地向中下層居民區的老太太推銷。他既吃苦耐勞,又善於吃苦,不像其他人雖然也是辛辛苦苦賺錢,同樣是付出努力,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李嘉誠的業績直線上升,受到了領導的重視。
李嘉誠能成功推銷靠的不是高談闊論,而是實實在在注重市場和消費群體使用這類產品的情況。李嘉誠根據香港每一個區域的居民生活狀況,細致總結使用塑膠製品的市場規律,並將這些資料記錄在他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這樣使得李嘉誠總能快速找到適合產品的銷售渠道,以至於後來李嘉誠每次拿到出廠的塑膠製品,就能銷售一空。
俗話說,會吃苦的人吃半輩子苦,不會吃苦的人吃一輩子苦。李嘉誠不僅是一個能吃苦的人,更是一個會吃苦的人。再苦再累他也從來沒有抱怨過,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一家人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吃苦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過程,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的人生不是在吃苦中度過,隻有在吃苦中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盡快地擺脫苦難,獲得滿意的生活。
俗話說:冬令進補,雖苦卻得補。正確的吃苦才能達到“吃補”的效果,否則夏令進補,則會怒火攻心。艱難險阻是廣袤的沙漠,苦盡甘來才能見到希望的綠洲。作為懷有滿腔熱血的年輕人要有吃苦精神,但是更要正確看待吃苦,平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要有幹工作一幹到底的精神,但不能“天天挑燈夜戰、周周加班加點”,以為把自己泡在工作中就是吃苦,就會被領導和同事認同,就能出成績。其實,盲目的加班不僅有損身體健康,還會降低工作效率,八小時內可以完成的,非要加班到深夜來“磨”時間、耗崗位,隻會搞得“精神萎靡不振,任務拖拖拉拉”。
吃苦並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目的,也不是要求事事都要吃苦、時時都要吃苦。要學會吃苦,這樣才能避免“吃苦頭”。早在戰國時期,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苦讀兵法,談起用兵之術,簡直頭頭是道、口若懸河。但他在實際作戰時卻隻懂得照搬兵法、紙上談兵,而忽視了戰術在實際作戰中的靈活運用,最終落得個“兵敗人亡”,像這種“十年寒窗苦讀書,一朝夢醒兩手空”的例子古往今來也不在少數,“吃苦到頭一場空”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會吃苦,最終隻會苦上加苦。
商場是最殘酷無情的,每一個生意人都需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充分發揮長處進而選擇適當的行業,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