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用筷子呢?富商問,村民們回答說買不起。可是,在門外幾米遠的地方,不是就有可以做成筷子的竹子嗎?富商最終收回了投資的意向,因為他明白,這些村民並不是沒有致富的可能,而是沒有取得財富的心。
貧窮的人喜歡抱怨環境,但我們必須要說,貧窮並不是環境的錯,而是貧窮者心理出了問題。當麵對困頓的環境時,我們應該做的是尋求脫困的道路並努力改變現狀,這才有可能讓環境為我們改變。在困頓中隻抱怨而沒有行動,隻做夢而沒有誌向,這樣的人財富是終歸不會垂青於他的。
雄心壯誌是你奮鬥的動力
在物欲橫流的世風下,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很容易忘記人生的意義與生存價值,忘記信仰和獨立精神,忘記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
所以我們迷茫著,漂浮著,失望著,也失去著。
“力爭上遊,雖然辛苦,但也充滿了機會。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番雄心壯誌,立下遠大的目標,用熱忱激發自己幹事業的動力。 ”李嘉誠這番話深刻點醒了我們,使我們沉靜下來思考。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想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辛苦的,也正是這種辛苦才使得我們超越他人成為可能;二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有熱情,懷揣滿腔雄心壯誌直麵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才有不竭動力去努力奮鬥。
當年李嘉誠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李嘉誠作為家中長子,對母親非常孝順,他不能不幫助母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所以到處找事情做。一位茶樓老板看他們可憐,答應收留小嘉誠在茶館裏當燙茶的跑堂。16歲的小嘉誠,從此踏進紛繁複雜的社會,開始了頑強拚搏的人生旅程。李嘉誠在茶樓裏一泡就是兩年,他對這段生活從來沒有後悔過,反而感激這段經曆對他今後的成功起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來往茶樓的客人裏,最讓李嘉誠羨慕的是實業家。他們的高談闊論,他們的見博識廣,他們的意氣風發,無不在李嘉誠幼小的心靈裏烙下深深印記。他發奮向上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也就在那時,他立下雄心壯誌——做一個像他們那樣的實業家。可是,像他這樣沒有後台、沒有本錢也沒有經驗的人,該怎樣才能投身實業呢?李嘉誠 17歲那年,大膽地邁出了新的一步。他辭掉了茶樓裏的活,找到一份為塑膠廠當推銷員的工作。也就是當初萌生的對於成功的熱切渴望,給予他為之不斷努力奮鬥的源源動力,每當遇到困難時,
想想心中那個偉大的目標,他都會甘之如飴。
如果他不是李嘉誠,也許我們會嘲笑他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嘲笑他對現實和未來認識的稚嫩。一個窮小子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然而也正是因為我們自覺漸漸成熟,對於很多事情已看清,認為有些事根本是不可能的,也就不去努力。所以我們從起點就放棄了,沒有開始就注定失敗。
我們年輕人最該有的就是對夢想的滿腔熱情並為之努力奮鬥的決心,最不怕的就是失敗,因為我們還年輕,大不了從頭再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成功,除非你自己選擇放棄。如果我們隻是徘徊於抉擇中,坐等空想,那麼我們隻能越想越迷茫,有這時間我們不如選擇一條路滿懷信心地前行,哪怕最終會失敗,我們也因此看到了失敗的模樣,總好過自己陷入思維的怪圈不能自拔。
想當年,叔父問年幼的宗愨長大後有什麼誌向時,宗愨脫口而出:“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小小年紀即有此等雄心壯誌,令其叔父為之震撼,說道:“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宗愨確實沒有白說這句話,在其後的生涯中,他一直以此為標杆,為南宋朝廷屢建戰功,為自己的豪情壯誌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如果當初宗愨也如尋常小孩兒沉浸於嬉戲玩耍中,想來他長大也不過是個貪圖享樂、碌碌無為之人,最終被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年輕時我表麵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李嘉誠日後回憶道。因為他心中有夢想,所以他可以時刻提醒自己不斷進步,表麵上謙虛謹慎,內心卻燃燒著奮進的鬥誌。胸懷雄心壯誌的人,任周圍環境如何枯燥,如何惡劣,即使身處黑暗,也會感覺前方有顆啟明星一直指明方向,因此他會內心堅定且不急不躁地走完人生的漫漫長路。但雄心壯誌絕不是一個口號,不是你毫無作為時向別人誇誇其談的資本,它應該是你腳踏實地幹事情的動力,是你遇到困難時催生出的永不言敗的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