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財富靠奮鬥,腳踏實地並仰望星空(1)(3 / 3)

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這是李嘉誠 1999年在汕頭大學校友會成立典禮上的致辭。同時,也是他送給莘莘學子的創業箴言。

在致辭中,李嘉誠借用曾國藩的話鼓勵汕大學子:“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那麼,何為誌、識、恒呢?誌就是誌向,也就是目標,樹立切實可行又不乏發展空間的目標,才有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識就是知識,目標確立了,努力充實自己,利用每一分鍾汲取文字的營養,不鬆懈,不放棄。恒就是恒心,堅持不懈,水滴石穿。人生世間,要有大智慧,需讀聖賢書,行康莊之路。人生沒有誌向,豈不是荒野漫步?人生沒有知識,豈不是眯眼走路?人生沒有恒心,豈不是半途而廢?欲成大事者當思之、慎之。君子若要有所作為,立遠誌,知深識,意恒久,九字箴言,無一可免。這一點對於從少年時期就到香港打拚的李嘉誠來說,感悟最深。

1940年初,11歲的李嘉誠隨家人逃難到香港。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立即意識到,在香港要想有一番成就,首先要能夠適應環境,要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學習粵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一是為了立足於香港社會;二是可以直接與國際交流。

李嘉誠遵從父親的教導,勤學苦練。他拜表妹、表弟為師,跟著他們學習粵語。李嘉誠學英語幾乎達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剛開始他坐在教室裏什麼也聽不懂,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英語學好。於是,每天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時,他怕影響大家睡覺,就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練習口語;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來,大聲朗讀會話;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在抱著英語書看。後來他輟學到茶樓當跑堂、到鍾表公司當學徒,一直在抽空學習英語。

經曆了如此多的磨難,李嘉誠決心要幹出一番大事業,隻有如此,才對得起自己經曆的苦難,對得起父親殷切的期望。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李嘉誠終於熟練地掌握了英語。

英語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在長江塑料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接洽,為長江塑料廠的起步贏得了寶貴的訂單。至於後來在生意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拓的新業務以及大規模的跨國經營,更是離不開對英語的熟練掌握。

李嘉誠的故事打動了無數人,也讓我們知道了“有誌者,事竟成”並不是空口無憑。鴻鵠之誌,持之以恒,有這兩麵大帆,還有什麼驚濤駭浪能擋住人生前進的腳步?熱血沸騰的少年隻管去乘風破浪,彼岸的薔薇都競相為你綻放。

當然,人生這幅丹青上,除了有誌、有恒的點綴,同時也少不了知識的暈染。知識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這樣才更有競爭力。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幾十年前靠勤勞可以成事;而當今的社會要搶知識,要以知識取勝。

在香港公開大學的捐款儀式上,李嘉誠曾這樣說過:“在這創新年代,財富源自知識。知識才是個人最寶貴的資產,我們應積極爭取,它不僅是發展專業的工具,更是以教育年輕新一代和透析新的經濟結構,知識已滲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層次。”李嘉誠認為,知識並不意味著財富,但是有了知識可以創造更多獲得財富的機會。學習知識是一個永不停歇、永無止境的過程。

李嘉誠年輕時在公司打工的時候,同事們閑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厚厚的《辭海》啃,天天如此,把一本《辭海》都翻得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問,而是搶學問”。正是靠這種“搶學問”的精神,才為幸運之神的降臨創造了條件。假如沒有勤奮努力,肯定一事無成。

李嘉誠說:“年輕的時候,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的學問日漸提高。”

每一步踏實的攀登都有豐富的經驗知識做墊腳石,儲備的知識越多,爬得才能越高,看到的風景才能更遼闊。李嘉誠憑借著強大的知識儲備和常人無法匹敵的毅力與恒心,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少年,你還在踟躕不前嗎?別讓屬於你的風景等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