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你要先有取得財富的心
在 20世紀 90年代,曾有一位丁先生寫信給李嘉誠,他是一位英國華僑,因為生意的失敗而萬念俱灰,他想向李嘉誠尋求幫助。
李嘉誠在給這位丁先生的回信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人生起伏無常,尤其是從事商業,窮人易做,窮生意難做。”
李嘉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追逐財富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要做一個窮人很容易,不去想這些困難,讓日子得過且過就可以了,但要做一個富人就不那麼容易了,你需要振作起來,擊敗前路上的每一個困難,邁過橫亙在財富之路上的每一個坎。
對於我們年輕人而言,什麼是我們財富路上的第一個困難呢?答案就是取得財富的心。對於這個答案,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取得財富的心誰沒有?我整天就夢想著要發財!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財富之心與夢想是不同的,它是一種堅定的誌向,可以催人奮進、讓人進取,它會在困境中鞭策人,讓人不甘於貧窮,讓人勇敢地麵對財富路上的困難。
而且,整天做著發財夢的人即便是夢想也無從談起,他們的發財夢更像是一種幻想,幻想著財富卻對貧窮的現狀無動於衷,這樣的人,他在財富之路的第一個坎兒前就已經停止腳步了。
2200年前,作為別人傭耕的陳勝說了這樣一句話:“苟富貴,無相忘。”立即遭到了夥伴們的嘲笑:“若為傭耕,何來富貴?”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拉開了陳勝與夥伴的差距。
傭耕是至為貧困的人,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然而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中,陳勝仍然有取得富貴的心,也正因為如此,在風雲際會時,他才會振臂一揮,成為那個時代的豪傑,成為曆史的英雄。
而那些嘲笑陳勝的夥伴們,他們連“富貴”二字都不敢談起,那麼結果自然是潦倒一生,在困窮中生、在貧窮中死了。
作為一個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我們可能什麼都沒有,我們的身後背負著一個巨大的標簽,寫著“貧窮”兩個字。然而,貧窮的現在卻不代表著貧窮的未來,篤定一顆追尋財富的心,努力去實現追尋財富的夢想,終有一天,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而改變。
李嘉誠 14歲喪父。在父親病危之時,李嘉誠含著熱淚守在父親的病床前,他告訴父親,自己要學著去做生意。他自信地說自己有一種感覺,覺得靠自己的雙手,一定會在生意場上拚出一番事業來。
要知道,當時的李家可謂家徒四壁,李嘉誠每天一睜眼要做的事就是打工賺錢,養家糊口。但即便如此,李嘉誠依然堅信自己會擁有自己的生意,會做出一番大事業。
李嘉誠的堅定打動了父親,他欣慰地笑了,帶著兒子的安慰離開了人世。病重之後,父親已經有很長時間沒笑了,但在這臨走的一刻,父親卻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對於這件事,李嘉誠覺得既苦澀又自豪,苦澀的是父親的早逝,自豪的是自己小小年紀,便能用誌向和決心帶給父親離世前的安慰。
這個世界多的是貧窮的人,而很多窮人最終也變成了富人,李嘉誠就是最著名的一例。這些窮人變成富人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有一顆追求財富、改變命運的心。
擁有追求財富的心,人會主動尋找脫貧致富的機會,沒有追求財富的心,人就會在困頓的生活中慵懶下去,最終把自己變成貧窮的代名詞。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所謂“一輩子擺弄一塊地、一頭豬,最後自己也變成了一塊地、一頭豬”,說的就是這樣沒有上進心的人。
曾經,國外某機構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的對象是長期處於某一特定環境中的人。通過研究,專家們得出一個結論:當一個人長期處於某種環境中時,他會選擇慢慢適應環境,進而對環境產生依賴,當有一天環境可以改變時,他們也會放棄改變環境的機會。即便這種環境已經糟得不能再糟了,但一旦他們被環境牢牢地控製住心靈之後,就很難再告別環境了。
有一個富商很有社會責任感,他通過做生意發了大財,便想要做一些造福窮人的事情。他來到西部一個落後的山村,打算在當地建一個工廠,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
建什麼工廠呢?富商發現這個山村到處長滿了綠油油的竹子,這些竹子剛好可以用來製造竹椅、竹床這樣的家具,於是富商打定
主意,要在村裏蓋一個竹製品加工廠。
談好了投資的意向,村裏人自然要招待一下這個富商,然而沒想到在飯桌上,富商卻改變了主意。因為他發現整個村子的人幾乎都是用手抓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