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廣東商幫(2)(2 / 2)

中國的釀酒業雖然源遠流長,但是以糧食酒為主,對葡萄酒的釀製技術卻沒有掌握,因此,必須請位好的外國釀酒師。張振勳幾經周折,找了三位都沒有成功。1896年,張振勳與奧地利駐煙台領事拔保談話時,偶然中發現,拔保父親原來就是奧地利的一名著名釀酒師,當然,拔保也從中學到了一手精湛的釀酒工藝,而且拔保又願意棄官從商,於是,張振勳終於找到了一位稱心如意的合作夥伴。

1908年,張裕釀酒公司在煙台成立,公司擁有近千畝地、124個品種的葡萄園原料生產基地,有三層樓廠房和近2000平方米的地下酒窖以及一座玻璃瓶廠,並且從國外購進了成套釀製設備,而且還培養了自己的釀酒師,於是不久,白蘭地和紅葡萄酒的釀製就取得了成功。在他的精心管理和廣泛宣傳後,張裕公司的產品不僅風行全國,而且享譽海外,成了華人宴會和送禮的佳品。

張振勳不僅是個實業家,而且是個愛國者,他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支持孫中山辛亥革命,不但資助革命經費,還送兒子參加同盟會。1912年,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邀請張振勳出任中國商會聯合會會長兼任南洋勸業會總理。辛亥革命後,張振勳擔任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級顧問,但他並不想做官,隻是借機更好地推銷張裕產品。

1916年9月,張振勳病逝在巴達維亞。

主張學習西方的民族實業家鄭觀應

鄭觀應,字正翔,號陶齋,外號杞憂生,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生於1842年。

鄭觀應,曾充當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公司買辦,後在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和商辦粵漢鐵路公司等擔任高級職務,投資興辦了不少貿易、金融、航運、工礦等企業,是一個集買辦、洋務和民族工商業於一身的民族實業家,還著有《盛世危言》的維新思想巨著,曾對中國思想界產生過很大影響。

鄭觀應的經濟思想和維新主張有哪些主要看點?

其一,商戰。

鄭觀應最突出的經濟思想,就是“以商救國”。他認為,在當時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威脅下,中國要“登於富強之境”,拯救民族危亡,隻有振興民族工商業,即他著名的“商戰”論。他把工商業看成是國民經濟的樞紐和主要推動力。他說:“仕無商則格致之學不宏,農無商則種植之類不廣,工無商則製造之物不能銷”(《商務二》)。為此,他明確提出“以商立國”(《商務三》)的主張,因為“商賈具生財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綱領”。他同時又認為,商戰要有強大的工業為後盾,即“有工以翼商”,因為要使商業有價廉物美的商品,首先必須有先進的工業為其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因此,他早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提出要設專廠製造民用機器,主張發展民族機器製造業。

其二,攘外。

為了使中國民族工商業獲得有力發展,以便有效地進行商戰,鄭觀應主張要限製和取消外國侵略者在華的各種特權,強烈要求清政府實行“保商之良國”和革除“困商之弊端”,包括給予專利權、實行商品注冊條例、舉辦商品競賽會、鼓勵組織公司、裁撤厘卡、減輕其他捐稅負擔等。

他提出“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其三,變法。

為了實現“以商立國”的主張,鄭觀應提出,要學習西方,進行變革。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要引進先進設備,要“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暢其流”,還要開辦自己的銀行,以解決生產和流通中的矛盾,促進商品和資本加快周轉,因為“銀行為百業總樞”。為了把工廠、礦務、交通運輸、銀行辦好,還要有新式管理和技術人才,所以要辦學校,培養人才。

為了“以商立國”,鄭觀應認為,要改變“官辦商督”的辦法,因為“官辦商督”有官奪商權、管理不善、浪費嚴重、效益低下、受製於上、不能維護華商利益的弊端,所以他一再揭露封建官僚在官辦商督企業中,“官奪商權”、“專擅其事”、“調劑私人”和貪汙中飽等行徑,主張興辦新式企業應“一體主準民間開設,無所禁止”(《商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