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廣東商幫(2)(1 / 2)

當地華僑很多,都要向國內家裏寄錢,但當時沒有彙兌國內的銀行,隻能靠水路帶交,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他又看到了商機,立即在日裏創辦了首家辦理僑彙業務的日裏銀行,專門辦理當地僑民向國內彙款的僑彙業務,以及信貸、儲蓄、押彙等多業經營。於是,他又成了中國最早的外國華商銀行家。

日裏銀行采用西方銀行手段處理僑彙,還開展電彙業務,還能將彙款人附言與彙款一起快速送到國內受款人手中,既安全又快速又方便,因而深受華僑歡迎,故而生意興隆,利潤豐厚。

後來,他又看到當地商人開錫礦能賺大錢,於是他又進軍錫礦,首先,他在英屬馬來半島的文冬,創立了東興公司,從事錫業開發,接著又在馬來半島的檳城創立了萬裕興公司,開荒種植椰樹和雜糧,還在印度創立廣福公司,從事輪船運輸。他的經營不斷地向印尼、馬來半島等國的各項實業延伸。

張弼士抓住殖民地當局鼓勵發展經濟的大好商機,利用東南亞地區華人移民與當地土著的低廉勞動力,巧取當地豐富、尚待開發的礦業自然資源,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采取遍及墾殖、商業、金融、航運、房產、礦業等多種經營,經過20年的艱苦創業,終於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漢而成為腰纏萬貫的富商。

“一代酒王”愛國實業家張振勳

張振勳,廣東人,中國著名的張裕葡萄酒創始人。

張振勳,幼年家境貧寒,在家放牛,但喜愛讀書,15歲在竹器作坊當學徒,16歲由於災荒而失業,巧遇回鄉探親華僑,隨其到南洋謀生。在南洋當了3年礦工,又到一家紙行當夥計,由於做事認真踏實,被老板提拔當賬房先生,他沒有辜負老板所望,當年就為老板賺了50000荷蘭盾利潤,有人勸他借機攜款逃跑回家享樂,被他拒絕,後被老板知道,十分感動,更加對他器重,並把獨生女兒許配給他。不久,老板病逝,他與妻子商量,把紙行改為更加賺錢的酒行。此後,生意興隆,又經過30年的苦心經營,到了19世紀90年代,他的家業已擴張到農、礦、商、運各業,分支企業遍布南洋各地,全部海外資產約合白銀7000萬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1914年,他創立的張裕葡萄酒獲中外商品會展金牌證書,被民國政府授予二等勳章,並特予免交產品注冊稅,他的張裕公司生產的白蘭地、味美思、玫瑰香,與茅台等中國名酒並列為中國“八大名酒”,1915年,張裕葡萄酒又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從此,張振勳成為創立“金獎白蘭地”的中國一代酒王。

“金獎白蘭地”是怎樣誕生的,張振勳又是怎樣成為“一代酒王”的,這其中有著張振勳的智慧、勇氣、艱辛和機遇。

由於殖民主義者花天酒地,揮霍無度,因而酒業很興旺,張振勳抓住機遇,結交荷蘭高官亨利,取得了巴達維亞(今雅加達)酒稅和典當捐務的競標承辦權,這項業務利潤巨大,使他迅速成了富豪。

1866年,殖民政府為了開發島嶼,號召華商投資墾殖。南洋由於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張振勳認定開發潛力很大,是自己大展宏圖的又一個好機遇,於是親自前往荷蘭殖民地的葛羅巴埠,創辦了裕利墾殖公司,雇傭一大批華人,開墾大片荒地,種植咖啡、茶葉、椰子等經濟作物,變沼澤為田園。接著,他又寫信回家,召喚家鄉親友到南洋開發,又先後開辦了裕應、笠旺、萬裕應三家墾殖公司。此時,他已擁有員工數萬人、資產幾百萬。

1875年,張振勳到蘇門答臘開辦了亞齊墾殖公司,先後辦起了橡膠園、茶園、魚池和銀行。在巴達維亞,開辦了從事遠洋航運的廣福、裕昌輪船公司。在日裏,開辦了銀行。在文東埠,開辦了開采錫礦的東興礦務公司。在棉蘭、檳榔嶼及蘇門答臘擁有大量房地產。因而成了首屈一指的“蘇島富翁”。當地殖民者都很尊敬他,他每到一地,當地行政當局都鳴禮炮歡迎,荷蘭政府要授他官職,他說,中國人應為祖國出力,不當外國官。

1890年,受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龔照瑗的推薦,他被清政府委任為中國駐檳榔嶼總領事,後又升任駐新加坡總領事。次年夏天,清大臣盛宣懷聽說他的名氣後,邀他到山東煙台開采礦藏、興辦鐵路,由於煙台氣候環境很適宜葡萄生長,而且這裏的葡萄能釀造出優質葡萄酒,於是張振勳想與盛宣懷一起創辦葡萄酒廠。在盛宣懷的大力支持下,1894年9月,張振勳籌辦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得到了清政府批準,並獲得了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山東三省15年專利和3年免稅的政策優待,至此,張振勳終於邁開了成為釀酒大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