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廣東商幫(1)(1 / 2)

指廣州幫(珠江三角州各縣)和潮州幫(潮州、海陽、澄海、饒平、大埔縣)的商人

始於明嘉靖,鼎盛於清乾隆,衰落於民國

主營:航海業,成立“十三行”

借地生財膽大務實擅長貿易善於投機

明朝著名理財家丘濬

丘濬,字仲深,號深庵,瓊州(今廣東瓊山)人,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是明朝著名理財家。

丘濬處在明王朝從全盛走向衰落的時代,當時土地兼並日益加劇,土地集中達到很高的程度,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也逐漸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他的理財思想集中表現在以下六種思想。

富民思想

丘伈認為,物質財富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必須滿足人們對財富的欲望。他從“藏富於民”的儒家傳統思想出發,認為雖然“天生眾民,有貧有富”(《大學衍義補·市糴之令》),但富民的存在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貧民要“賴以舉貸”(《蕃民之生》),而且“國家亦將賴焉”(《經製之義》),所以,他反對“奪富與貧”。他所要保護的富民,除有田的富民外,還包括“乘時貴賤”、“居貨待價”的商人。

製田思想

丘伈提出了解決土地問題的“配丁田法”,其基本內容有:

(1)規定每丁可占田1頃,取得田地的途徑是購買;

(2)對已占田1頃以上的,使“多至百頃,官府亦不之問”(《製民之產》),唯限製其將來,不許再行購買田地。

工商思想

丘伈認為“市者,商賈之事”(《市糴之令》),應該聽任民間經營,國家不應與商賈爭利。主張盡量擴大商人的活動領域,海運漕糧的船可裝載部分私貨,聽任民間開展海外貿易。他反對“重商稅以致困辱”(《征榷之課》)商人的政策,主張對鹽販商人隻收少許的鹽引“工墨錢”,對酒、麵、醋的加工販賣則一概免稅。他認為富商就是富國,他說:“貧吾民也,富也吾民也,被之所有,孰非吾之所有哉”(《市糴之令》)。他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對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

價值思想

丘伈說:“所謂鈔者,所費之直不過三五錢,而以售人千錢之物。嗚呼!世間之物雖生於天地,然皆必資以人力,而後能成其用。其體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淺深,其價有多少。直而至於千錢,其體非大則精,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五錢者而售之,可不可乎?!(《銅楮之幣》)”這裏的“物”是指勞動生產物,物之“用”,是指物的使用價值,這裏的“價值”,決定“功力”的深淺,是指與勞動有關的價值,即價值的大小與耗費的勞動時間多少有關。丘伈的價值思想,是一個重要發現,他比西方最早接觸勞動價值觀點的資產階級思想家要早100多年。

理財思想

丘伈說:“理財者,乃為民而理,理民之財爾”。認為為民理財比為國理財更重要。他說的為民理財有三點內容:

(1)發展生產,為民有財;

(2)取民之財要合理;

(3)反對將國家財政“專用之以奉一人”(《總論理財之道上》)。

貿易思想

丘伈反對閉關自守,主張海外貿易:

(1)中國的商品固然能自給自足,但外國卻需要中國的商品,因而海上走私不斷,如強之以法不惟無益,反而有害,不如開海禁進行對外貿易;

(2)日本海盜雖“累為沿海之害”,但暹羅、爪哇等國卻同中國友好通商,隻要禁止同日本貿易,開海禁不致招惹邊患;

(3)為讓民間從事海上貿易,官府征稅,對國家財政收入亦有所補益。

丘伈的這些理財思想,不僅當時影響深遠,就是如今也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玩弄權術致富的官商潘啟

潘啟,廣州人,清朝“同文行”老板。

清政府為了與洋人進行貿易,在廣東成立了一個壟斷性的專門機構,叫“十三行”。“十三行”裏有個“同文行”,“同文行”老板叫潘啟,是個善於利用清政府官銜而玩弄權術致富的官商。

潘啟玩弄權術有四招:

其一,捐輸。

清政府有個捐官製度,就是商人隻要向清政府捐錢捐物,就可以獲得清政府封賜官銜。潘啟就利用這個製度,為自己謀取官銜,有了官銜,就可以借助權力為自己的商業開路,權錢交易,當然能發大財。於是,潘啟就將貿易賺得的錢,拿出一部分向清政府捐輸,就得到“蒙旨賞加三品頂戴,誥封通議大夫”的頭銜。嘉慶六年(1810年),潘啟又借華北風雨為災的名義,再一次捐輸白銀1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