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官員海外受訓的熱潮,並非肇始於哈佛培訓計劃。僅就北京市政府而言,官員境外培訓於1999年就正式開始,到現在已經有超過400名的北京市處級以上官員接受了海外培訓,其中包括局級官員100多名,處級官員300多名。北京市的目標是:從1999年起的5年時間裏,在40%的區縣級領導幹部中,至少有一名具備接受過國外較長時間培訓的背景。
為此,北京市政府與十幾所國外院校達成合作協議,包括馬裏蘭大學、羅斯福大學、伊力諾斯大學等美國的五六所大學,以及加拿大的約克大學、蒙特利爾大都會學院,英國的米德爾賽克斯大學,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大學等等。官員們往往根據自己管理的領域選擇專業和培訓地點。進入2002年10月,北京市處級以上官員都將接受一項英語測試,這已是每年10月的“京城必演節目”,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境外培訓儲備後備力量。
盡管如此,與上海市政府相比而言,北京的步伐晚了至少10年。上海市政府最近的一項舉措是在去年製定並實施的一項培訓計劃,用3年時間為政府部門等50家機構培養100名高級專業人才。他們將把人員送往西方發達國家,學期半年,內容以專業調研和案例實習為主,從文化、價值觀念、不同的法律體係等角度,讓中國受訓人才全麵了解國際規則。
和北京幾乎同時啟動官員培訓計劃的還有廣東、廣西等地。從1999年開始的5年中,廣東有300名幹部赴美國和加拿大的高校學習;廣西則從2001年起,每年也派出55名機關幹部到發達國家接受15個月的培訓。
而經濟並不那麼發達、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省,近3年也從報名的381位縣處級以上官員中選派了57名優秀年輕幹部,分期分批到美國馬裏蘭大學接受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知識的專門培訓。這些有了更寬視野、更新觀念的幹部陸續歸來後,大都被委以重任。中國官員在美國的培訓重點將是學習公共管理的最新理論和工作方法,課程的設計將充分利用哈佛的教學資源,廣泛介紹國際經驗和案例分析,學習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管理技能等,案例教學占有很大比重。此外,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管理的第三種力量,也將在教學中涉及。
這個越洋培訓計劃的費用相當高。在哈佛進行2周的短期培訓,每人就需大約7500美元。據悉,在中國學習的費用由設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支付(150萬元人民幣),在哈佛的學習費則由美國安利公司讚助(100萬美元)。
對於這股從中央到地方湧現的政府官員海外培訓熱潮,事實上是中國政府新時期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補充,也是中國正麵臨雙重的艱難轉型,政府必須由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轉軌到市場經濟狀態下的服務型政府,同時還要應對經濟全球化對政府職能的挑戰。
中國的政府官員向來講究“五湖四海”,來自各行各業,幾乎沒有經過專業技能教育,而更多的依靠傳統經驗,尤其是行政權威進行管理。一般官員技能的培訓主要有兩種:各級政府舉辦的培訓班,多由黨組織進行,但並不係統化,政治學習重於專業教育;此外就是大學進行的管理培訓項目,主要是基於計劃經濟的技能培訓。黨政幹部培養基本上立足國內,派遣留學生、交換訪問學者和邀請外國專家往往隻集中於經濟和科技領域。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政府對於熟悉當今國際通用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級管理人才的渴求。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迫切了。
二十世紀的50年代、60年代,一批留蘇的中國官員對中國經濟模型的構建作用極大,但現在的政府官員要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公共事務管理,首選是去西方。因為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理念,決策需要有一個嚴格的公共政策分析過程,從政策問題提出,到論證、決策,再到讓誰去執行,非常規範。雖然由於政治體製的限製,任何國家的政府官員隻能本國製造,但是不應該排斥從國外學習先進的公共管理技術。這是國家的一種戰略舉措,它將給未來中國的政府管理和經濟發展模式帶來深刻影響。
(資料來源:《商務周刊》,2003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