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培訓製度(1)(1 / 3)

內容提要

在闡述培訓的涵義及特點的基礎上,介紹培訓的主要類型、方式和內容,分析培訓的原則和組織機構,比較中西方國家公務員的培訓實踐。

培訓的含義和特點

公職人員培訓是一項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以國家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為主要對象的定向培訓方式。依法對國家公職人員進行培訓,是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需要,是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職人員素質的需要。加強公職人員培訓與教育工作,應是現在和今後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培訓的含義與特點

(一)培訓的含義

公務員培訓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實際工作的需要,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規定,按照職位的需求,為提高公務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而對公務員所作的培養和訓練。公務員的培訓,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是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適應現代行政管理需要的重要措施。

公務員培訓既是公務員應當享受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其必須履行的一項義務。按照國家人事部的規定,我國每一名公務員在2005年前都能參加年均十二天以上的脫產培訓。

培訓從性質上說也是一種繼續教育。對於公共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不斷提高、更新和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提高創造能力和技術水平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

(二)培訓的特點

1.培訓的法製化。將公職人員培訓的機構,培訓的原則、內容和方法等,以法規形式加以規定,有利於實現培訓的經常化和正規化。公務員培訓是政府行為,必須依法進行。《國家公務員培訓暫行規定》明確規定,隻有經過政府人事部門認可獲得公務員培訓資格的施教機構才能進行公務員培訓。

2.培訓的終身性。培訓是一種終身的、回歸的繼續教育,是常規教育的發展和延續,是屬於“第二教育過程”的再教育。人們在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所受的教育是常規教育,屬於“第一教育過程”。現代“終身教育”理論認為,接受過常規教育的人們在工作中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和新職位的要求,以及新科技革命帶來的信息膨脹、知識更新,迫切需要接受再教育,以實現新舊知識的交替,提高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公職人員培訓是一種“終身職業教育”,即按照他們各自的工作性質、職業特點和要求而進行的終身教育。這種教育貫穿於公務員管理和專業人員管理的全過程。

3.培訓對象的全員性。按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所有公務員都要定期參加培訓,都有要求和接受培訓的權利和義務。《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也指出,繼續教育對象,是國有事業、企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和接受繼續教育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4.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公職人員培訓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即以工作為中心,針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而產生和需要的職位的要求來開展培訓,貫徹學用一致的原則。培訓的原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缺少什麼補什麼”,主要圍繞提高公務員的理論素養、知識水平、業務本領和管理能力確定培訓的重點。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有關WTO的規則、運行機製成為公職人員培訓的重要內容。

5.培訓方法的靈活性。公務員培訓既有一般理論的講授,也有案例研討,還有實地考察和具體操作;既有國內跨地區的學習,也有跨出國門的學習。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根據學習對象、學習條件、學習內容等具體情況的不同,采用培訓班、進修班、研討班、學術講座、學術會議、業務考察和有計劃、有組織、有考核地自學等多種方式組織實施。培訓形式注重長期和短期相結合,離職和在職相結合,定期和臨時相結合。

6.培訓目的的鮮明性。強調培訓為了提高公職人員隊伍的思想政治與業務能力,建立精幹、高效、廉潔的公共行政係統,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任務,以適應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培訓的意義

1.加強公職人員培訓是為了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迫切要求。新時期對幹部隊伍提出新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更加激勵。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以及科技發展上的不平衡,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將長期存在;由於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方麵的差異,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要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必須擁有一支政治信仰堅定、擁有全局觀念、勇於開拓創新、善於把握機遇、能夠妥善處理國家事務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善於應對和處理各種複雜局麵及問題的公務員隊伍。從國內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所麵臨的一係列新的國際國內環境,迫切需要提高公務員領導經濟工作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統籌協調的組織能力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要抓緊培養一大批熟悉WTO規則、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高素質公職人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