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授權與參與”成為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理念。在新經濟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從兩方麵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做到“授權與參與”。一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繁華的都市和偏僻的山區之間通信立時可達,原來隻有處於管理金字塔頂的人才擁有足夠信息的狀況已徹底改變。普通公務人員取得信息的速度幾乎同他們的領導者一樣快。基層公務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已具備一定的決策能力。一般行政官員已不滿足於被排斥在行政決策圈之外,“授權與參與”成為必然。二是新經濟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中,使社會事務瞬息萬變,複雜程度日益提高,信息的即逝性、敏感性愈發突出。而對此,集權式的管理已不再需要,傳統管理模式下,中央決策,層層傳達、審批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新經濟環境,決策權的下移、分散成為必然趨勢。
此外,隨著新經濟的發展,知識型公務人員將成為政府工作人員的主流。現在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靠的是知識,而不是官職、性別、年齡等其他因素。因此摒棄傳統的集權、監控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授權與參與”管理理念,讓知識型人才發揮作用,已成為當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重點。
3.“人力資源的開發”成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環節。由“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觀念演變,已經反映出把人作為一種資源,重視人力資源開發的管理意識進步。但在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的開發”已經上升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環節。這是因為:在新經濟時代,一方麵,知識、技能決定一切,政府公務人員的素質決定著政府運轉的效率和政府的服務水平。因此,不斷提高政府公務人員的知識和潛能就成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環節。另一方麵,信息的爆炸性增長,資本的流動速度加快,迫使社會上的任何組織都變得比以前任何時候更加機敏,盡力始終保持組織與周圍環境的適應與平衡。組織內部的持續變化和工作人員的組織間流動成為必然,這要求每個人時時刻刻不斷學習。學習既包括已有信息、知識和技能從擁有者向需要者轉移,也包括發現以前所不知道的事實和原理即創新。在工作中,不斷以新的發現改進公共部門的工作流程,提高服務水準至關重要。這便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管理。此外,市場和技術的迅速變化,使創造性知識的獲得被定位在靠近工作過程之處相對更有效率。工作環境之外發展起來的知識和技能,在投入使用之前就過時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以工作為基礎的教育和開發比以學校為基礎更加有效。這一切,都要求將“人力資源的開發”作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環節。
二、“新經濟”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製度的衝擊
現行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製度,大多是建立在傳統工業經濟與科層製基礎之上的,麵對新經濟,有些製度已處在尷尬境地。
1.“職務常任”已成為過時之秋。“職務常任”被認為是文官製度的重要內容。它是為了避免“政黨分肥”、“政黨分贓”,以非理性化因素(即任用者情感、偏好、利益關係和被任用者的身份、背景等)作為官員任用依據的人事管理製度的缺陷而產生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官員任用的公正和公務的穩定與連續。職務常任對工業經濟時代的政府公務管理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新經濟條件下它已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
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而網絡技術的膨脹性發展是最近十年的事情。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公共部門中40歲以上的大多數工作人員信息技術的先天不足。隨著政府電子化水平的提高,網絡政府、虛擬政府的發展,這部分公務人員已愈發不能適應新經濟下的政府工作。然而這部分人由於年功序列的因素又大多處於政府的中上層管理職位,這對政府部門適應新經濟的一係列改革都是很大的障礙。同時,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證明,這部分人對信息技術的教育和開發往往存在極大的消極抵觸心理。因此,打破職務常任製,使這部分人退出公務人員行列,就成為網絡政府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