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般理論(2)(1 / 3)

人力資源是指在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一個組織內能夠作為生產性要素投入到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活動中的全部勞動人口的總和。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是指公共部門所有工作人員的總和,包括純粹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工作人員和準公共部門即第三部門工作人員的總和。具體是指在國家和政府部門、公共事業部門及非營利組織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服務的人員,特別是國家公務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具有以下含義:

1.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是公共部門實現其職能的首要前提。沒有一定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支持,政府組織就不能實現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沒有一定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大力支持,第三部門也不會實現為社會提供準公共服務和準公共物品的供給。

2.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主要包括純粹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人力資源和準公共部門第三部門的人力資源。政府組織的人力資源與第三部門的人力資源二者之間既有相同點,又有一定程度差異,因此導致對二者管理既相同也不相同,呈現出多元性。

3.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質的要求,是量與質的有機結合。對於政府組織而言,必須首先在量上保證有充足的公務員隊伍,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管理公共事務的需求;其次在質量上保證有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才能更好地履行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擁有一支高素質、人員充足的工作隊伍,對於第三部門同樣重要,是其完成職責的必備條件。

4.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有現實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和潛在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之分。前者是指正在公共部門任職的工作人員的總和;後者指處於儲備狀態,正在培養成長,將來可能進入公共部門工作的人員的總和。

二、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特點

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與非人力資源相比,其具有以下特點:

1.人力資源的生成具有時代性。任何人力資源的成長與成熟,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條件下進行的。每個時代的經濟、教育、文化狀況,都會影響和製約在這個時代中開發出來的人力資源。特定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和認知方式等滲透於人力資源的培養,並會體現在他們的工作行為和勞動態度上。人力資源生成的時代特征,意味著人力資源管理不能脫離時代性。同時,也意味著人力資源具有的知識、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生成與拓展的,它既需要資金投入,也需要時間投入。

2.人力資源具有能動性。人力資源的能動性是其區別於其他資源的最根本、最顯著的特性。人力資源的能動性,核心表現為人力資源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一切經濟和社會活動都是人力資源的活動。是由它引發、帶動了其他資源的活動,在各項人類社會活動中它總是處在發起、組織、操縱和控製其他資源的中心位置,而且能夠統合其他資源,整合其他資源的效益,因而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與其他資源相比,人力資源是惟一具有創造性的因素。創新是一切組織活動的生命,而隻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才能承擔不斷創新的任務。正是人力資源特有的能動性,使人類社會不斷地前進。

3.人力資源具有增值性。人力資源基於“人”的特性,其所產生的價值與影響、收益的份額遠遠超過其他資源,並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因此,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在上升,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率在上升,勞動者自己可支配的收入也在上升。另外,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一樣,在投入使用後都可能引起損耗,但人力資源又能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補償、更新和發展。因此,人力資源是一種高增值的資源。

4.人力資源的使用具有時效性。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可以閑置,資金和財政資源可以存於金融機構,但人力資源往往無法儲存,如果不及時應用就不能獲得已有價值,同時也不能保留人力資源日後使用,社會知識、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閑置的”人力資源逐漸流失其價值與特性。因此,閑置的人力資源是巨大的浪費,惟有前瞻地、有計劃地適時使用人力資源,才能發揮其作用。就個人來說,當處於生理和心理都比較成熟的階段,不僅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同時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和素質的提高,各方麵的能力也漸入佳境。這一時期的能力處於巔峰,組織應及時地使用,如果儲之不用或不充分使用,不僅會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會影響人力資源的績效。

5.人力資源的開發具有持續性。與物質資源的一次性開發不同,因人力資源具有多種潛在的素質,所以可以在其成長和使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開發。為了維持和提升人力資源的價值,隻有依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的要求,持續不斷地投資於人力資源開發,拓展其知識、提高其技能、優化其心理素質,才能使其價值得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