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間性。非營利組織應從組織機構上與政府分離。它不是政府機構的組成部分,其決策層也不是由政府官員控製的董事會領導。
3.非營利性。非營利組織不為其擁有者謀求利潤。它在一定時期內積累的盈餘,不得在組織締造者之間分配,必須投入組織的宗旨所規定的活動中。
4.自治性。非營利組織要能控製自己的活動,有不受外部控製的內部管理程序。
5.誌願性。在非營利組織的活動和管理中均有顯著的誌願參與成分。特別是形成有誌願者組成的董事會和廣泛使用誌願工作人員。
6.公益性,即服務於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⑤
國內學者把第三部門概括為具有以下五個特征的社會組織:
一是民間性。民間性意味著在體製上獨立於政府,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受製於政府。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拿政府資助,或完全沒有政府官員參加其活動。這裏的關鍵是,第三部門組織必須是民間性質的。
二是非營利性。非營利性意味著組織的利潤不能分配給所有者和管理者。第三部門組織有可能賺取利潤,但利潤必須服務於組織的基本使命,而不能放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腰包裏。不以營利為目的是第三部門組織與其他私營組織的最大區別所在。
三是組織性。組織性意味著有內部的規章製度,有負責人,有經常性活動。在政府與市場之間還有很多非正式的、臨時性的、隨意性的群體,他們並不能算作第三部門的一部分。四是自治性。自治性意味著各個組織自己管理自己,既不受製於政府,也不受製於私營企業,亦不受製於其他第三部門組織。
五是誌願性。誌願性意味著參與這些組織的活動是以誌願為基礎的,不是強製性的。這並不等於說,組織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來自誌願捐款;也不等於說工作人員的全部或大部分是誌願者。隻要參與的基礎是誌願就算滿足其條件了。⑥
三、第三部門是準公共部門
公共部門應該既包括“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也包括“準”公共部門即第三部門。第三部門之所以被歸入公共部門,主要原因在於:
1.第三部門主要是一些從事公益事業的組織,其生產或活動的基本目標是公益性,即為公共利益服務,這與政府組織即“純粹的”公共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
2.第三部門市場化程度較低或非市場化,其生產、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實行控製或必要的行政管製,因此它與政府組織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甚至被當作政府組織用來實現其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
3.第三部門為社會提供的產品也往往是一種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這與政府為社會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
4.第三部門的投資主體或提供資源的主體也主要是政府。
當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第三部門也應向私人資本開放,允許私人資本進入某些第三部門,這毫無疑問是對的,甚至是一種趨勢。但私人資本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不可能是完全市場化的,它必須受政府的高度控製,其產品或服務價格必須接受政府的行政管製。
5.第三部門的“非營利性”與政府組織以“公共利益”作為行為價值取向的目標或原則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種“公益人”而非“經濟人”的麵貌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部門很難被歸入私人企業部門或競爭性工商部門,盡管它不屬於“純粹的”公共部門,但將它稱之為“準”公共部門是合理的。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涵義及特點
人力資源管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方法、步驟和措施,並逐步取代了傳統的人事管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各種管理手段達到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相互關係的最佳狀態,借此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內在潛能,從而產生最大化的效益。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基本精神是:確定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注重組織的整體效益、群體目標和團隊精神;在管理原則上既強調個人又強調集體;在管理方法上既強調理性又強調情感;在領導方式上既強調權威又強調民主;在管理實踐中既強調能力也重視資曆。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職能包括人力資源的獲取、發展、激勵、維持和研究等五個方麵。
人力資源管理的原則、理念雖然產生和應用於私人部門,但其基本精神也適用於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部門和公共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為此,以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取代傳統的人事管理理論,就成為指導公共部門人事管理改革的新理論。
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