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TCL相比,聯想對IBM電腦業務的購並進展要順利得多,不過,柳傳誌的憂患似乎同樣的深重。在今年9月他宣布,從2004年年底迄今,新公司的業務已逐步走上正軌,營業額由並購前的29億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46億美元,銷售數量由418萬台提高到1662萬台,聯想開始淡化IBM的品牌,而獨立使用聯想ThinkPad品牌。柳傳誌說,現在中國的整體經濟和企業的國際化碰到了很大的難題,最主要的難題是我們對過去30年本土的成功經驗,沒有得到一個國際的認可和總結。聯想購並如果成功將第一次證明,中國人也能管理好一家跨國公司。他還說,幾十年,中國企業一直跟在西方管理者後麵學“菜譜”,現在也應該一邊做一邊研究,自己也要會造“菜譜”。他揭示了中國企業家的某種焦慮: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商業國家之一,中國還始終沒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商業文化,那將是一件多麼恥辱的事情。
海爾的張瑞敏也不輕鬆。中國家電業幾經價格戰後,利潤已“像刀片一樣薄”,利潤率僅在2%~3%之間,全行業銷售收入增長僅為3%左右,因此,在張瑞敏看來,唯一的出路是實現全球化布局,實現高增值下的高增長。2005年6月,海爾曾經試圖以12.8億美元的出價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公司美泰克,在購並的最後一刻,全球最大白色家電企業惠而浦出手攪局,海爾宣布退出競購。在2007年的一次訪談中,張瑞敏說,海爾盡管已經是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廠商,國際競爭力雖然持續上升,但並不意味著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在縮小。相反,隨著惠而浦兼並美泰克,規模增加到190億美元,海爾再次被拉開了距離。這位在三十年企業史中最具管理思想的企業家說,“海爾目前正處於一個高原區,身處海拔5000米,但我們的目標是8000米,因為對手都在珠穆朗瑪峰上,不僅路還很長,最後能否上去都是問題。正是因為國外對手非常強大,我們原來的有效辦法可能都不行了。海爾發力於全球布局,這是一場生死之戰,海爾要麼通過全球化戰略而真正的上去,要麼就被人家淘汰。”
華為的任正非在今年迎來了創業20周年的紀念,跟過去的很多時候一樣,他仍然表現得憂心忡忡,他透露說,華為在過去每年堅持投入銷售收入的10%以上在研發上,尤其是最近幾年,有超過二萬五千名員工從事研發工作,資金投入都維持在每年70、80億元以上,經過多年艱苦奮鬥,至今為止,華為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更讓任正非擔心的是,它的全球頭號勁敵美國思科已經把戰火燒到了家門口,2007年底,思科創始人錢伯斯造訪中國,宣布將在今後5年內投資中國160億美元。這又將是一場怎樣的鏖戰?
今年的7月8日,對於老資格的民營企業家魯冠球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這一天是他創業的第38個紀念日,同時,他創辦的萬向集團宣布成為美國AI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萬向的海外業務規模首次超過了國內業務,這意味著當年的修車鋪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AI公司是一家很獨特的公司,它由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發起,是專門為這三大公司提供模塊裝配及物流管理的公司。萬向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商能夠成為這家公司的大股東,意味著中國企業開始以資本購並和專業參與的方式,直接“嵌入”到了全球汽車產業鏈的核心部位。在魯冠球位於蕭山鄉鎮的家中,還一直懸掛著那幅汽車的圖片,他的“造車夢”到何時會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