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放縱和暴富景象,已成為中國社會病態的一個重要體現。新華社出版的《半月談》雜誌發表評論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地產商扮演了增加不和諧因素的角色。”研究華人商業變遷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黃紹倫對《東方企業家》的記者說,“地產商的暴富對整個社會的工作倫理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在過去,你管理一個大工廠,怎麼融資、找市場、管理工人,都覺得這是了不起和辛苦的事情,回報和付出是有一定的關係。但地產商似乎不同,究竟他們的成功與付出有一定聯係嗎?如果沒有,我們的工作態度還能維持嗎?所以,投機成了影響社會最大的價值觀。我們都在困惑著。”今年9月,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主辦的“懲治與預防職務犯罪展覽”在北京揭幕,據統計,自十六大(2002年)以來,中央累計查處嚴重腐敗的省部級以上官員16位,有10名是被不法地產開發商拉下水,而走上不歸途導致身敗名裂。【中國地產業的巨富現象很特別。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係教授J·B·德龍在《攫財大亨》中記錄:1900年,美國共有億萬富翁22位。其中靠修建鐵路或為修建鐵路融資發財的14位,而靠房地產業致富的僅1位。1957年,美國最富的16位億萬富翁中,地產商仍是1位。1996年,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為132位,電子、軟件、金融等成為誕生富豪的領頭產業,地產商有4位。很顯然,100年間,美國因房地產業一夜暴富者在同時代富豪中的比例從未超過5%,而這100年的前50年,正是美國房地產業的鼎盛期。】
股市與房市的空前繁榮,意味著在“高速公路”上持續前行了二十多年的中國經濟又駛入了一個加速度的周期,它帶來了多重的社會景象:國家及個人財富的重新分配,中產階層的空前擴容與活躍,全民投機心態的扭曲、中國公司的市值膨脹,宏觀經濟的泡沫化加劇等等,在過去的三十年裏,2007年是社會資本最為活躍、財富分化現象最為顯著的一年。
股市與房市的狂暴熱浪,幾乎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不過,我們還是要留一部分的筆墨給實業界的企業家們。在經曆了二十多年的成長後,他們都走在“缺氧的高原區”,所有的對手都是異族的麵孔,而自己的那些經驗卻好象已經過時。
TCL的李東生正陷入苦戰,他在2005年信誓旦旦要在18個月內實現購並盈利,而事實卻是,每一項重組計劃都不幸擱淺,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幾乎使勁了所有的招數,甚至又像十多年前一樣,披著一條彩帶出現在商場的櫃台前親自向消費者促銷,這個十分注重外形的南方人有時候會胡子拉碴、神色倦怠,不過誰都看得出來,他一直試圖保持自己的尊嚴。2006年6月,他寫出了一篇《鷹的重生》,他寫道,“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逐漸衰老時必須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再度過30年的歲月。”這樣的描述無疑是慘烈的,在2006年,TCL的淨虧損高達18.4億元,股票戴上“ST”的帽子,麵臨退市危機,《福布斯》中文版還把他評為“中國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2007年5月,李東生不得不關閉了歐洲工廠,宣布重新把重點移回中國市場。所有的人都好奇地注視著李東生,他會是那隻獲得重生的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