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印第安納波利斯男籃世錦賽,東道主美國隊覺得自己可以像以往一樣,兵不血刃拿到冠軍。沒想到,他們在第二輪小組賽就80-87輸給阿根廷,最終隻拿到F組第二進入淘汰賽,偏偏又碰上老冤家南斯拉夫,78-81直接輸出了四強,創下“夢之隊”出戰世界大賽以來的最差戰績。

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受印第安納波利斯慘敗刺激,許多NBA一流球星組隊參加美洲杯,順利奪冠並拿到奧運門票。然而在奧運前,2003年參加美洲杯的12人名單中有10人拒絕參加奧運會,主教練拉裏·布朗隻能現湊個隊伍去雅典。這支後來被稱為“噩夢隊”的美國男籃在奧運會上不斷輸球,甚至在小組賽上73-92狂輸給波多黎各19分,他們在這屆奧運會上唯一值得一提的戰績是四分之一決賽102-94戰勝了此前全勝的西班牙隊,隨後就被阿根廷89-81淘汰出局。

於是輪到沙舍夫斯基出山了。

臨危受命的老K在2005年采取了一個觀望的態度,他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將美國隊重新塑造成一個團隊——一個重登頂峰的球隊。然而,想扭轉一些固有觀念是不容易的。“一開始我們隻是召集一群人,在一起共同訓練個13天,解釋一下國際籃聯的規則,然後就期待他們去贏下金牌”,美國國家隊的執行董事蒂姆·杜利在談到2002年開始的一連串失敗時說,“我們這樣的行為已經表明對其他球隊和他們備戰工作的不尊重。”

2006年日本世錦賽,由詹姆斯、韋德和安東尼這批新生代球星領銜的美國隊再次拿到第三,似乎這支球隊已經輸到再沒有任何人能夠拯救了,但所幸,美國人給了老K時間。

2008年,沙舍夫斯基打造了一支全新的美國隊,這支球隊裏召集了當時幾乎所有最好的美國球員,同時這又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球隊,作為主教練的他對全隊擁有絕對的掌控權,所有人在一個體係下打球,以一個團隊的形式並肩作戰。

於是在北京奧運,他們戰勝了可能是曆史上最好的一支西班牙隊,奪回奧運冠軍。

此後的2010年土耳其世錦賽、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4年西班牙男籃世界杯,美國男籃再沒有過像2008年那樣陣容鼎盛,人員齊整的時候,甚至在西班牙世界杯前,以哈登為“基石”的陣容受到了外界鋪天蓋地的嘲笑,他們卻用全勝戰績和世界杯冠軍給出了回應。

因為,現在沙舍夫斯基手下的美國隊已經真的是一支球隊了。

2013年,老K宣布續約美國隊執教到裏約奧運會結束,詹姆斯、保羅等人紛紛出來表態,2016年他們願意為老K再奪一枚奧運金牌。然而2014年的勝利證明,沙舍夫斯基的美國隊已經不再需要某一個甚至某幾個球星才能在國際大賽上拿冠軍了。

這就是老K的風格,將近40年的NCAA執教經曆讓他習慣了自己手下的球員幾年時間就要徹底換掉一整批,他不會去執教NBA,也沒有體驗過波波維奇那樣,將近20年的執教生涯中手裏總是有蒂姆·鄧肯的那種感覺;在他的隊伍中,也不會有以離隊公然威脅俱樂部和主教練交易更強隊友的球星存在。他的球隊,就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團隊。執教杜克35年問,曾有不止一次來自外界的誘惑讓他去執教某支困境中的NBA豪門,然而他卻始終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巋然不動,直到成就這份隻屬於他自己的偉大。

2015年1月,杜克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迎戰聖約翰,老K一身黑色西裝、打著藍色條紋領帶昂首站在場邊,和過去35個賽季的每一天都沒有什麼差別。2個小時後,他拿到了自己執教NCAA以來的第1000場勝利,賽後經過簡單的采訪,他匆匆帶著球員趕上去往下一個目的地的飛機,仿佛從來都沒什麼偉大的事情發生,就像之前過去的那35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