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中國好聲音”看校園師徒結對(1 / 1)

從“中國好聲音”看校園師徒結對

教育隨筆

作者:段雲成

為了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促進青年教師健康快速成長,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師徒結對”已經成為當前學校培養新教師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新教師盡快成長的捷徑。照理說,師徒結對應該是教學相長、互助共進、比翼齊飛,師傅“更上一層樓”,徒弟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師徒結對”是學校部門領導一手包辦,沒有經過師徒雙向選擇。這種“拉郎配”的行政方式,效果很不盡如人意。師傅沒有去發現和挖掘徒弟的長處與愛好,沒有堅持不懈地進行因材施教,更沒有傾囊相授;徒弟沒有去用心尋找、研究和學習師傅的看家本領,也沒有從師傅身上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向,更沒有全麵超越師傅的進取之心。師徒結對的形式遠遠大於內容,名師卻出不了高徒,高徒也攀不上心目中的名師,師徒都沒能取得大幅進步。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製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勵誌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一開播就風靡全國,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位著名歌手作為四個明星導師組的導師,眾多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導師的喜好選擇其中一組。導師背對學員,根據學員唱歌的特點與潛能競爭選擇徒弟。雙向選擇之後,學員積極學習,導師言傳身教,幫助徒弟取得最佳成績,師徒獲取雙贏。這種創新之舉是“中國好聲音”取得成功的最大亮點。它給學校“師徒結對”以如下啟示:

啟示之一,“師徒結對”需要體現雙向選擇性。青年教師和優秀教師可以雙向選擇。師傅可以是本學科優秀教師,也可以是其他學科優秀教師;可以是教學專家,也可以是德育專家或班級管理專家,還可以是科研型專家。但是,選擇哪個方麵的優秀教師作為師傅,應該讓青年教師說了算。同時,優秀教師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徒弟。為了保證“師徒結對”取得實效,優秀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些有主觀意向和客觀能力的青年教師為徒。這樣才能讓“師徒結對”成為可以滿足雙方需要的有益互動,從而體現出“師徒結對”活動的真正價值。

啟示之二,“師徒結對”需要體現競爭性。“師徒結對”不能成為青年教師和優秀教師消極、被動的負擔,而應成為他們積極上進的推動器和催化劑。青年教師和優秀教師是學校裏最好的教育資源,如何讓這種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競爭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學校對願意做師傅的優秀教師進行物質與精神的鼓勵,並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發展平台,讓他們主動報名,供青年教師競爭選擇。同時要求青年教師展示自己的才能,以便優秀教師競爭選擇。通過競爭產生的“師徒結對”思想統一、目標一致、方向明確、緊密合作、事半功倍。

啟示之三,“師徒結對”需要體現實踐性。作為“師徒結對”的青年教師和優秀教師雙方,相互了解需要一個過程。學校需要事先提供時間和平台,讓他們相互了解、相互接觸、相互合作。當然,這不能在開學之初,僅僅由學校一個命令就給他們定為師徒,而是在他們共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根據實際合作中的印象、感覺和判斷進行雙向選擇。實踐出真知,師徒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既會展示自己的優點和才華,也會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和短板。如果雙方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確認師徒關係,這種合作必然會達到“1+1>2”的效果。

“師徒結對”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作為師徒雙方的優秀教師和青年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執行過程中,學校應該以人為本,做到科學性、民主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充分尊重優秀教師和青年教師的主觀意願和自覺選擇。否則,“師徒結對”就會從“助長師徒騰飛的翅膀”變成“拖累師徒成長前行的沉重包袱”,不但沒有最大的發展合力,就連校園和諧也無從談起。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遊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