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為了生命的成長
問題討論
作者:沈堅
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麼?這好像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但是,這似乎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因育人的需要而存在。自然,人就成為學校的核心要素。學校將教師和學生組織在一起,借助環境、課程,通過管理的力量,有意識地引導、影響和促進人的成長,完成育人的使命。所以,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應該指向對人的價值的發現和實現——管理,為了生命的成長。
學校管理,應當順應人的最高需求,發現並提升人的生命價值,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學校的特征是成長。如果人的成長出了問題,那麼,說明學校出了問題。
人的成長是什麼?是分數嗎?大家都會說“不是”,然而,又似乎到處都有點兒“是”。當下,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不把分數放在明處到處宣講,但也麵臨沒有分數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分數就沒有成就的尷尬。所以,麵對尷尬的現實,學校很難真正把管理的核心價值指向於人的生命的價值。可能更多的,還是指向於人所取得的看得見的分數,或者幹脆還是指向人的學科分數。分數不代表人的價值。人不會憑著分數過一輩子,學生不會,教師也不會。有幾個學生畢業後用分數去為企業打工或為自己創業?這些分數在將來是用不著的。有幾個教師工作後,可以用曾經的分數去表示自己今天的教學水平,他的領導可以因為他讀書時考了高分而認定他為本校的優秀教師、本市的教育骨幹?分數對於人的價值,恐怕頂多就是能夠衡量他們在一個小小的人生階段中學習學校課程時答題的質量而已。然而,因為分數可以換來錄取通知書,分數便有了重要的價值。但這隻是選擇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卻不能支撐未來。對於實際的未來,它幾乎沒有價值。
一個簡單的問題變複雜了,而且似乎還有越來越複雜的可能。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提出的確是對廣大教育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提醒。
如前所言,學校應當順應人的最高需求,發現並提升人的生命價值,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可以被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求。馬斯洛說,人在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會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癡如醉的感覺。實驗證明,人在漂亮的房間裏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裏更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就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那麼,我們辦學校、做管理,是不是也應該把核心價值取向指向師生的這種最高層次的需求呢?我以為,這是非常必要的。學校的核心任務就是促進師生的自我實現,讓師生在學校生活中產生良好的高峰體驗,快樂發展、幸福成長。
在星海,我們努力嚐試去構建一個生態型、創新型、幸福型的美麗校園。在教師管理中,我們高度重視和諧團隊的建設,注重教育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注重辦學精神的提煉和弘揚,注重構建理念融通、和諧共進、追求卓越、崇尚創新的教師文化。我們提出,管理就是優化專業服務,教師是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努力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的和諧生態。對於教師的自我實現和專業發展,我們提出,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教師、用發展的機製培養教師、用活動的平台造就教師、用品牌的意識激勵教師。對於學生,我們提出,要致力於構建美麗的師生關係,給孩子們健康、快樂、陽光、高尚的生活體驗,讓孩子們喜歡到學校、渴望來學校,讓他們成為校園生活的主人,感受自主成長的趣味。我們學會讀懂孩子,學會激勵孩子,學會關注細節,學會構建文化。我們精心培養會休息、會自學、會健體的“三會”學生,培養學生具備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推廣“一二三整體優化”教學策略,促進暢遊式學習,努力營造文明優雅、自信主動、開拓進取、不斷超越的學生文化。師生和諧共進、攜手超越,共同為生命喝彩、為人生奠基。
麵對“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這個既為本質又具現實困惑的問題,教育人需要保持清醒,更需要保持責任。對於辦學來說,我們既要考慮學校的今天,更要考慮教育的明天。對於人來說,則包含了教育的全部意義。當我們把目光移向整個生命——我們真正的對象,一切的一切也都明了。所以我說,學校管理,是為了生命的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