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孩子
問題討論
作者:孟曉東
“一切為了孩子”這句話耳熟能詳,很多學校都把這句話製成銅字安放在顯眼位置。然而,不少學校隻是把這句話作為一句標語口號,真正的管理行為與之相距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從語言學角度看,“一切為了孩子”是一個主謂短語,它排斥了“一切為了領導”“一切為了教師”“一切為了榮譽”“一切為了分數”“一切為了麵子”等行為指向;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看,“一切為了孩子”既是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體現,也是現代教育觀的主旨,應該成為現代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
為了“每一個”——從學生出發。回溯中外教育史可以發現,圍繞管理和教學主客體關係的認識,千百年來始終在“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兩極之間徘徊,從荀子的“外爍論”到孟子的“內發論”,從赫爾巴特到杜威,從凱洛夫到羅傑斯,莫不如此。對這一“鍾擺現象”的不同取向,構築了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分水嶺。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基礎教育的本質應然。從學生出發,就要求管理的原點和設計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立場、學生需要、學生權益,貫徹以學定教、先學後教、因材施教原則,關注全體而不是少數、全麵而不是片麵、全程而不是短程;從學生出發,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做“長大的兒童”“平等中的首席”,既能蹲下去平視學生,又能站起來引領發展;從學生出發,就應該在管理實施中,少一點“規”、多一點“範”,少一點“管”、多一點“理”,少一點“控製”、多一點“順應”。
為了“這一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隨著學習經曆的增加,人的差異性也會越來越大。從關注整體到關注個體,從關注“每一個”到關注“這一個”,在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前提下,追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應是未來發展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
“人是未完成的存在”,學生就是“未成熟”“未完成”的存在,就意味著“可能性”“獨特性”。為了“這一個”,就要探索在班級授課製背景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教育過程、教育評價等各個環節;就要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不斷挖掘學生的自我潛能,“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靈魂,而是提供機會讓他們拯救自己的靈魂”;就要把握“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和諧發展”,不去一味地誇大“自我”,既使“個性”神采飛揚,又和人的社會屬性並行發展。
為了“未來的一個”——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權威報告認為:“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並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準則和經驗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個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獲得幸福,並成為一個有益的公民和生產者,對所屬的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培養學生以“幸福”觀照自己的內心,這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因為教育首先是“人”學。如果學校(社會)隻是以“分數”“升學”來衡量教育的優劣,而忽視了“未來的一個”關鍵品質的培養,健全人格的造就,那於國、於家、於生談何“未來”呢?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就要倡導從學生發展“原點”到“遠點”的教育,就要引導教育從“應試”到“應世”的轉變,就要改革考試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就要回歸到教育最本質的領域去營造教育的“樂園”“花園”“聖園”,到教育一線去認識教育,到課堂裏去尋找教育家,到學生“心靈深處”去問計教育。
“一切為了孩子”——由衷地希望這樣美好的詞眼,在美麗的校園中,不僅是口號和標語,不僅是烏托邦般美麗的童話與夢想,而真正成為中國教育的法理、教育行為的守望、教育管理的核心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