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學校,對“人本”的偏愛仿佛已經達到了極致。作為好教育的標簽,“人本”幾乎遍布學校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但這並沒有讓我們少犯“讓兔子遊泳”的錯誤,我們已經習慣了一邊高呼“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一邊讓孩子們在追求“麵麵俱到、人人一樣”的教育長跑中失去個性,在諸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語境中,差異成了教育最大的假想敵,而教師隨後也被淹沒在一個個風起雲湧的教學模式之中,而那些最值得珍視的師生的優點與特長,卻在被忽視與壓抑之後萎縮了。很難說清,在當下的教育現場中,到底有多少人會真誠地思考教育生態的豐富性與學校管理中創造出豐富的可能性之間的關係。在匆忙趕去發展的路上,我們幾乎忘記了學校管理不是為了針對教育現場中兩個主體的弱點,而是為了發現和激勵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因而,學校管理應當在維護多樣、多層、多維的教育生態上著力。
第三,學校管理不是為了竭盡開拓,而是為了預留教育生態的“自然保護區”。
“如果說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那麼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互動、去冥思、去幻想、去嚐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黃武雄《學校在窗外》)同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正好的學校管理不是你管的有多少,而是你放手的有多少。做得多與少並不是衡量的最好標準,而隻有為每一個生命的發展提供盡可能寬闊的空間,讓他們既遵循規則,也尊重個體的生長規律,實現對自我的發現與發掘、反省與重塑,這才是學校管理應該有的向往之心。學校管理往往會不自覺地將眼光停留在規定個體“隻能做什麼”,將他們限定在管理的“黃線”內,殊不知再大的圈圈,其空間也是有限的,被圈起來的不僅僅有他們的思想、視野、胸襟和創造力,也包括管理本身。科學的學校管理應該是讓個體關注於“不能做什麼”之外可以做的事情,圈外廣袤的空間孕育著無限的可能性,可以讓他們充分釋放能量、成就自我。
學校管理是用教育的方式觸摸人的靈魂。因此,我們要正視人的平凡人性,遵從人性的根本,讓受教育者“自己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讓教育者體驗並享受教育生活的豐富與獨特,且都盡力活好人生。從這個角度看,好的教育管理也必當是以“讓師生成為積極、自由、快樂、有意義的生活者”為價值取向的了!
課堂終將遠離,學校終將遠離,有形的學校管理也終將遠離,但倘若“盡力活好人生”的信仰還在,一切也便有了真正的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