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師生成為積極、自由、快樂、有意義的生活者(1 / 2)

讓師生成為積極、自由、快樂、有意義的生活者

問題討論

作者:陳文豔

學校因教育的存在而存在,學校管理因學校的存在而存在,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應指向對教育本質的實現,體現教育的本質訴求。論及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應當首先厘清教育的本質。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是這樣論述教育的本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台灣著名教育家黃武雄也在其扛鼎之作《學校在窗外》一書中闡述:學校教育應做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世界,發展人的抽象能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要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筆者以為,教育的功能在於“迷戀他人的成長”,在於激發學習者的自我發現、自我認同、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原動力,並幫助他們克服認識、學習、適應、融入這個世界的困難,成為悅納自我、悅納他人、悅納世界也被他人及世界悅納的積極、自由、快樂、有意義的生活者。教育應當關注受教育者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應當關注教育者的存在狀態,因為教育者本身就是教育!

因而,學校管理應當崇尚順應自然而不妄為,讓管理符合自身教育規律;學校管理應當追求道法自然,盡可能以隱性的方式達成管理的本質訴求;學校管理應當無為而無不為,尊重它、感應它、順應它,方能形成蔥蘢的教育生態,進而實現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讓師生成為積極、自由、快樂、有意義的生活者。

第一,學校管理不是為了製造約束,而是為了保持教育生態的靈動。

說到管理,我們總會想到效益;說到效益,我們總會想到速率。不知從何時起,在當下的學校中,我們總是被一個叫做“質量”的東西肆意追趕著,我們不由自主地希望不斷生產出更多的沒有瑕疵的“產品”。於是,教育現場中,企業管理的痕跡並不鮮見,工業化滋生了標準化的陰影,縝密而刻板的規約壓抑了師生創造的可能。然而,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不願也不可被隨意捏塑,尊崇生命自主生長的本質訴求讓師生對自在的教育生活充滿了渴望。每一個校園都當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原野,可我們用管理種下了什麼?我們應當追問:是怎樣的管理使教育的土地板結,使教育的生態喪失了哺育生命生長的能力?是怎樣的管理製造了恐懼與拒絕,製造了懈怠與麻木,製造了禁錮與抵觸?我們應當明白,維護好一所學校教育生態的活力遠比達成諸多所謂學校跨越式發展目標重要得多,無生命敬畏存在、無共同願景支持、無適切目標導引、無純良文化滋養的管理必將充斥平庸之惡,並使教育遠遠偏離它應有的宗旨。

第二,學校管理不是為了消滅差異,而是為了維護教育生態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