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1966年:造反與浩劫 (1)(2 / 3)

到12月,“中國的赫魯曉夫”終於被揪了出來,他是國家主席、黨的第二號人物劉少奇。與他一起被並稱為“最大走資派”的還有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副總理鄧小平,一大批建國元勳被打倒。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黨內政治鬥爭的需要,二是對中國政治國情的基本判斷。1980年,複出後的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的訪問時說,“搞文化大革命,就毛主席本身的願望來說,是出於避免資本主義複辟的考慮,但對中國本身的實際情況作了錯誤的估計,首先把革命的對象搞錯了,導致了抓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按照毛澤東的設想,這場運動本來準備搞三年,第一年發動,第二年基本上取得勝利,第三年收尾。誰料,它竟一直持續了十年,成為一場空前的大浩劫。

如果說,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紅衛兵是內亂的點火者,那麼,真正讓國民經濟陷入大混亂的,則是繼而蜂起的工人造反派,這是一群同樣激進,卻更具爆炸力的破壞性力量。

1966年6月12日上午,就在北京大學的第一張大字報貼出半個月後,上海最大的棉紡織工廠之一——上棉十七廠的醫務室旁,出現了一張大字報《剝開黨委畫皮看真相》,這是上海工業界第一張炮轟黨組織的大字報。它的最下端也有七人署名,第一個名字是王洪文。

時年31歲的王洪文是吉林長春人,長相清秀,卻有著極大的政治爆發力。他出身農民,16歲參軍,曾赴朝鮮參戰,複員後到上棉十七廠,先是當了一名保全工,後調進保衛科,是一個“種過田、做過工、當過兵”的“工農兵”苗子。北京風雲陡生,王洪文在南方應聲而起,他組織“上棉十七廠永遠忠於毛澤東思想戰鬥隊”,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造反生涯。

到11月6日,上海的十七個工廠串連組成“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簡稱“工總司”),公然提出“我們要奪權”,王洪文被推舉為造反司令。11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再論抓革命,促生產》,社論稱:“‘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變成不許革命,差不多所有革命工人都不能接受。”當日淩晨,王洪文率一批造反隊員衝進上海北站,強行登車,宣稱要到北京“告狀”。火車開到城郊的安亭時,上海市委命令暫停。中午,造反工人在車站臥軌攔截第十四次特快列車,導致滬寧線中斷31小時34分,製造了轟動全國的“安亭事件”。

就在王洪文的“工總司”揭竿而起的同時,上海還有另外一群工人組成了“捍衛毛澤東思想工人赤衛隊上海總部”(簡稱“赤衛隊”),與“工總司”對峙而立。上海市委成了雙方爭奪攻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