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檔案。
於是,我似乎明白了,毛誌品先生收藏它,應該是想將一種難以言喻的史實保存下來,以民間的方式,記錄下社會曾經的某種行為。是耶?非耶?讓後人去評判吧。
4
那些歲月,都靜靜地存放在一方隻有半邊的硯的旁邊。
“瞧瞧這方硯。”他捧起一方硯,送到我眼前。
與眾不同,這方硯隻有半邊,比起其他硯台,它顯得更加光鮮滋潤,看得出是經常被把玩所致。斷痕很整齊,是有意被從中間磕斷後留下的。硯池很薄,磨痕累累,顯然已經多年使用。硯端是用透雕手法雕出的水花和雲朵,兩條青龍鱗光閃閃,一左一右,在水雲之間或隱或現,龍眼圓睜,龍須龍尾都撲向正中的石眼。
這半方硯台,據毛誌品講,是鹹豐年間的古物,更是他的傳家之寶。他的高曾祖父毛有成年輕時,弟兄分家。父親磕斷此硯,分給兄弟二人,希望作為見證之物,將來無論世事怎樣變遷,後人都能有機會相認。
其實,苴卻硯是毛先生的主要藏品。或許這半邊硯,正是他收藏硯台以致其他藏品的興致起源。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前後已有數百方苴卻老硯為他收藏。品相一般、價值不高的,隨手放在茶幾上,櫃子邊,有空了把玩一番。好的就裝入錦盒,仔細珍藏了。當他在家裏翻箱倒櫃,將大大小小的錦盒請出,一一打開後,我看見了一個古老的方陣,墨的氣息悄悄彌漫開來,把一個家渲染得古色古香。
我仿佛看見,若幹年前的一天,曙光剛現,已是中年的毛誌品,就離開輾轉反側了一夜的床,興衝衝地出發了。他要去尋訪一方傳說中的苴卻硯,據說是一方禦硯。四十多裏的山路,餓了嚼口餅子,渴了喝口山泉,爬坡上坎,風塵仆仆走了七八個鍾頭。終於找到人家,見到了硯,然而很失望,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很普通。天色漸暗,人困馬乏。毛先生就著山毛野菜,吃了主人做的包穀飯,就在火塘邊的席子上睡下了,朦朧中還趕著蒼蠅,拍著蚊子。突然,鬧鍾驟響,一看,淩晨兩點,匆忙起身上路往回趕。八點整,中醫毛誌品身著白大褂,穩坐診桌前,開始了一天的望聞問切。
那上麵的字是一段領袖語錄,它保佑此硯留存至今。縱有千般儀器,你能看清曾經的歲月嗎?
這是他收藏生涯中無數次經曆中的一次。他講得輕描淡寫,我卻聽得肅然起敬。需要多少個這樣的時日,經曆多少次失望與希望,才能收得老硯數百方?不止於此,毛誌品現在是永仁苴卻硯界的專家之一,如今已經著書立說了,鑒定真偽,確定價值,都有相當的權威。想想看,這需要多少心血的付出?難怪他看自己的藏品時,會露出一種慈愛的神情。
5
中醫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毛誌品,永仁縣人民醫院的中醫醫生。醫院裏為數不多的幾個高級職稱獲得者之一,即將退休。
古屬苴卻、如今歸了攀枝花市的依撒拉一帶,祖祖輩輩一首民謠流傳至今:“毛家筆杆子、起家車輪子,張家酒壇子,納家包穀籽。”毛家先祖是漢人,耕讀傳家,是那一帶文化最高、有家學淵源的一個大姓,而其餘幾個家族,則主要以經商、製酒或者務農為生。因此,他成為迤沙拉村的第一個大學生,順利畢業於雲南中醫學院,便順理成章了。
一個周日上午,陽光溫暖。在剛投入使用不久的醫院新大樓裏,我看到了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的毛先生。沒有居家時的隨意,也沒有帶我四處尋訪時那樣灑脫。白大褂一上身,專業的“份兒”出來了:親切裏有點距離感,專注認真,號脈,開方,十分到位。待工作結束,聊起天來,才又恢複了謙和平易的神情。
我問他,作為老中醫,你有特別得意的案例嗎?他笑笑,搖搖頭。中醫內科的療效不像外科,斷骨接沒接上一目了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的病人中,“回頭客”不少,鄉下的城裏的,男女老少都有,這一點,可不可以有點欣慰呢?
我笑了。
看著藥方上的鋼筆字,我想起了永仁中山公園的門口,有一個牌坊,上書“中山公園”四個大字,落款是建水某某某,據說是民國時一任縣長所題,端正渾厚。不料有人告訴我,那四個字是毛誌品先生的字,原來的石刻早在“*”時被損毀,如今這塊是毛先生根據資料摹書後補刻上去的,因為他是楚雄州書法家協會的老資格會員,在永仁頗有名氣。
退休後,怎麼安排以後的生活?
可能還要幹點醫務上的事,再幫幫兩個女兒。
收藏呢,還搞嗎?
當然,主要還是收藏。毛先生眼裏露出了堅定的目光。
是啊,數十載的奔波勞累,數十載的心血汗水,不可能就此放棄。為了收藏,他幾乎是傾盡所有,結婚多年,家裏都沒有賣電視機、洗衣機之類電器。為了對得起妻子,有一年他一咬牙,賣掉了幾十方硯,完成了這份心願。但隨即到來的卻是久久的後悔。至今他念念不忘,還在追尋那些藏品的去向,想用數倍於當時甚至更高的價格把它贖回,似乎不這樣,就有了缺憾,就有負自己對文化的癡情一樣。
白雲蒼狗,人生難料,誰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是什麼樣。毛誌品也一樣。但這不是說,人生都是偶然,沒有軌跡可循。當你老了,會發現,其實人的命運,偶然中有著必然。命是天定,出生不由人。之後的生涯裏,碰到什麼人指點迷津,也無從知曉,但如何運作一生,還看自己。比如毛先生,出生有文化的家庭,又學了中醫,這就有意味了。有五千年曆史的中醫,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淨化心靈與救死扶傷的無間融合。而其間蘊含的中國曆史、政治、哲學、文化、道德之類豐富多彩的“道”,遠遠大於治病救人的“術”。毛醫生在研究醫術的同時,更感到了文化的廣袤深邃,於是他在業餘沉迷於收藏,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填補、豐富,互為充盈,相得益彰,就在情理之中了。
毛誌品先生的家傳之物。另外的一半,誰來續上?
半邊硯。就在半邊硯的旁邊,毛誌品先生用自己的努力在使其完善,或許冥冥中,也是受了半邊硯的昭示吧?